巴黎看病記

文/小梨 |2025.10.14
60觀看次
字級

文/小梨

「把你的衣服全部脫掉。」

帶我走入正午陽光普照的診間後,滿頭銀棕色頭髮的皮膚科女醫生簡潔地吩咐我,她則自顧自地坐回桌前,埋頭寫東西(上名病患的病歷?),一邊說「我馬上就好」。

我頓時呆住,以為聽錯了,但末尾的「全部」一字咬字特別清楚,應該沒錯。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電影,法語版的開場白就是這一句!只不過少了「全部」一字,是男主角托馬斯醫生對進門的女護士說的詞。我的想像力總是來得不是時候。

當真要脫?有這個必要嗎?這提醒我要告訴醫生自己的疹子「只」長在腿上。醫生沒抬頭,仍然忙著寫東西,再次下了一樣的指令。我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寬衣解帶,心中暗自慶幸找到的是一位女醫師,否則我脫得下去嗎?

會來求診,是由於我的兩隻小腿長滿了疹子,一顆一顆鼓起來,密密麻麻,看來有點猙獰。起初只是兩腳穿的涼鞋,上頭的繫帶在腳背上印出一條淺淺的痕跡,略疼,微癢。

我在巴黎早出晚歸,鎮日待在冷氣冷過頭的密特朗國家圖書館,腳部並未感到不適。是晚上九點回到住處後才覺得癢,一看已冒出紅疹,忍不住去抓,愈抓愈糟,塗小護士大藥膏涼涼的,聊勝於無,心想隔兩天就會好了吧?絲毫沒有意識到嚴重性。

兩三天之後,那些紅疹直如雨後春筍般往上蔓延,膝蓋以下的小腿幾乎全部淪陷,紅腫一片,慘不忍睹。這下子糟了,非得就醫不可。但那時已是七月底,巴黎醫生應該已經出城度假去了,要去哪裡看病呢?

我別無他法,正想打電話問問朋友,拿起話筒,瞥見墊在電話底下的三巨冊電話簿,其中的黃頁別冊列有巴黎市百行百業的電話和地址。我看時間已晚,且皮膚科醫生不是大家平常會看的醫生,決定自己先找找看。於是翻找我住的十五區的皮膚科醫生,從就近的逐一找起,再上網查診所有沒有網頁,順道看看醫生的履歷和評價,發現果然有不少診所已休假了。一旁的十四區和十六區也是差不多情形。如此好不容易過濾出六、七位可能仍在看病的醫生,準備第二天一早去電詢問。

不幸如我所料,這幾間診所不是已經關門暑休,就是當天掛不上號。這其中,我現在看的這位女醫生親自接電話,我把握機會扼要形容病情,並且強調我找不到醫生看病。

她問我住在哪裡,知道我的住處離她不遠,只有三站地鐵;她說當天上午滿診,下午必須去十三區的一家醫院看診,而明日起也暑休。不過今天接近中午的時候有個約診,病人很可能不來;若是如此,她會打電話通知我去看病。我再三言謝,而老天有眼,讓我看到了醫生。

回到看病現場,我紅著臉,一直脫到身上只剩下內褲(蒙她恩淮可以留著),感覺就是赤身裸體,而且面對著一大扇窗戶(雖說從外面看不到裡面),萬分尶尬。

很快忙完了手邊的事,醫生隨手拿起一支放大鏡走到我的身旁,接著從我的頭髮、臉龐、耳朵、頸子、雙手、上身順序而下,一寸一寸檢查我的肌膚,我的臉紅得發熱,平生還沒有人如此關注過我。「身體其他地方沒有病徵」,醫生確認了我剛剛的說明。

這句診斷驀然開啟我一段久遠的記憶。十多年前在國內七月一個悶熱的午後,我睡在弟弟家鋪著草席的沙發上,渾身只覺得燥熱,身體背面隱隱約約有刺痛感,睡得很不安穩。好不容易醒過來,赫然發現四肢的背面通通隆起了丘疹,非常嚇人。

我從來沒出過這種狀況,慌忙抓起皮包就出門趕去最近的一家醫院。那天皮膚科是位男醫師看診,我說明了病因後,他再三詢問我身體其他部位有沒有起疹子?我自己有沒有看一下?

回想半個小時前,我看到四肢發生異樣頃刻出門,哪裡還能想得到其他?但是我唯有四肢背面會癢,其他地方不會,所以果斷地回覆沒有,儘管我不是沒想過自己或許應該要查看。偏偏面對的是一位男性醫生,我要在他面前脫衣檢查嗎?因此作罷。不管如何,醫生信了我的話,開給我口服藥和藥膏,不到十分鐘我就走出診療室。我幾乎昏睡了五六天之後痊癒。

這回要不是聽到面前法國醫生的診斷,我已徹底忘了這件事,不過目下要緊的是腿上的疹子。我三兩下穿回衣服,坐下說明我這回發病的經過。她問我那雙肇事的涼鞋是什麼材質的?我只知道不是皮的,似乎是尼龍?我不確定。她再問我是什麼牌子?她想確認涼鞋的材質,因為判斷我最有可能是接觸性的皮膚過敏。

我有點懷疑,這雙運動涼鞋我已經穿了兩三個夏天,從未出過問題。她解釋說巴黎連日來高溫,加上乾燥,我的皮膚偏乾,生活可能也緊張,這些都是誘發過敏的可能因子。

另外,她問了我發病的前兩天有無吃什麼特別的食物?或接觸到特別的東西?起了疹子後,我做了何種處置?等等。最後,她表示自己明天起休診,否則會請我去醫院做過敏原檢測,我回診時帶著涼鞋一起過來以確定病因,這樣才能避免再患。

嚴密的視診、詳細的問診之後,她說會開給我口服藥和止癢的藥膏,問我有沒有藥物的過敏史。我之前吃過一次抗組織胺的苦頭,而且白天需要工作,特別請她避開會引發嗜睡副作用的藥。她點頭,寫下處方箋,一寫五六樣。原來在藥物之外,還有護膚產品,記得最清楚的是一款足浴用的花草藥包。

她特別解釋考慮我的疹子有點嚴重,萬一沒控制下來,我一個異鄉人在七八月的巴黎可能求醫無門,這個傳統的藥方可以緩解癢痛,讓我感到舒適。可惜或許是因民俗療法之故,我一路走回家,沿途開設的藥局都沒販售。幸好醫生開給我的其他藥一吃一塗就見效,真是謝天謝地。我鬆了一口氣,可以安心在巴黎做完研究,非常感激這位認真的好醫生。

整個就醫過程少說也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醫生詳細檢查,用心問診,耐心地解釋病情,最後每一樣治療用藥與用品,她都仔細說明作用及如何使用,從容地交代我所有注意事項,包括如何沐浴、如何護膚、如何止癢,甚至三餐如何吃。她明明待會兒需要趕去十三區看診,卻沒表現出趕時間的樣子。

作為病人,我第一次感受到對自己的病況擁有「知的權力」。記得診療費為公定的四十或五十歐元,合台幣一千五百元上下;藥費另計,因服用的天數少,所費有限。以法國人的平均所得為國人的四、五倍考量,診療費應算是合理吧。法國病人憑著兩項支出的收據可向個人投保的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前些日子讀到一位瑞士人談在台看皮膚病的感想,我遂想起了這段八年前在巴黎就醫難忘的經驗。

這位瑞士友人一針見血地指正:在台看病容易但不易根治。起因應該就是醫生能分給眾多病患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以至於病人對醫生匆匆看病開藥、不多加說明病情只能無奈以對,醫生盯著電腦螢幕的時間往往比看病人的時間多,這豈能自我標榜是「超高標的健康照護」?再三回診恐怕是許多人的惡夢吧。

瑞士友人的感嘆發人深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