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永順太平報導】元宵節應景燈籠琳瑯滿目,目不暇給。製作燈籠多年,造詣極深的林欽勇昨天應邀在太平市古農莊現身說法走馬燈的製作方法,因具有濃郁的復古味,吸引很多的人前往參觀。他表示,願意將此技藝傳授下去。
林欽勇偶然在朋友家中看見一個已經壞掉的走馬燈,喚起他的兒時回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拿起工具修理一番,沒想到竟然讓走馬燈再度旋轉起來,他準備材料有樣學樣製作出另一盞走馬燈,從此不少民眾向他請教學習。
林欽勇表示,走馬燈是早期民間燈藝,元宵節最常看見,作法並不困難,首先必需準備簡單的木材當做走馬燈的骨架,以熱熔膠黏緊,再以宣紙或棉紙作畫,最後將骨架和畫好圖型的宣紙組合起來,透過蠟燭燃燒,冷熱空氣對流,讓內部圖案動起來,即可形成一幅萬馬奔騰的景象,別有一番樂趣。
林欽勇說,在中國的歷史中,會動的燈籠有兩種,一種是天燈,另一種即是走馬燈,而走馬燈在文獻中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宋朝時,而走馬燈也是台灣早期休閒娛樂的活動之一,但約在六十多年前因日本政府的刻意禁止而失傳。
現今的花燈都是現代電子化的產物,儘管相當炫麗耀眼,但總覺得缺少一分鄉土味道,而傳統古老的走馬燈,在繁榮工商社會已不多見。他自認有一種使命感,要把這種技藝傳授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