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師節難得放假,連假中討論主題多集中在花蓮救災,卻忘了另一個需挽救的教育災難:教師荒。沒有教師,哪來教育,而台灣正在陷入教師荒的危機中。
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八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開學前一周,全台公立國中小共三千三百零三所學校仍缺乏一千四百二十九名代理教師。有學校公開甄選教師超過四十次,直到開學還是招不到人。這些「缺師」不僅是過去常見的偏鄉問題,現在連台北市也缺乏教師。
尤其是年輕人,更因為教師薪資低,壓力大,教學之外往往要負擔行政職務,加重負擔,再加上家長討論群意見紛紜,有些家長動輒向議員申訴,要地方教育局官員介入調查,讓教師被調查到身心俱疲,大嘆難為,最後只好掛冠求去。本來有志於教育的年輕人,更因未曾料到的壓力,萌生退意。
到最後,變成台灣教育界的年輕人比日本和韓國少了近兩成。一個讓年輕世代卻步的教育界,這是何等畸形的發展。因此,教育部實有必要好好檢討教師養成與訓練,教師荒的形成與教師的福利,更需要家長的體諒與協助。
首先,在台灣要當老師,得先從相關科系畢業或修畢教育學程學分,通過「教師資格檢定」、實習半年後方能取得「教師證」,準教師們還得到各地參加「教師甄試」,才能成為正式教師。這個過程就相當困難。
因此,各校為了補足缺師,往往聘任代理教師。問題是現在連代理教師都缺額。
由於代理教師薪資低,他們往往要兼任其他課程,才能夠生活,於是兼職跑課程。再加上學校的老資格教師不想兼任行政職務,一些新進教師被迫兼任行政職,忙碌行政多於教學。這讓老師疲於奔命,老覺得有愧於學生。
更重要的是近年教育政策頻繁變動,包括十二年國教、一○八新課綱等,皆需大量行政配合,教師們經常被評鑑、訪視、報表等繁瑣流程壓得喘不過氣。而他們在這些壓力下,卻看不到教育前景,只看到不斷變動的教育亂象,和無所適從的學生,及惶惶然的家長。
這種缺乏方向與長遠目標的教育亂象,使得家長與學校都茫無頭緒,到最後只會強加給第一線的教師。而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關係到老師的教學成果與自我期許。若是再遇上「恐龍家長」,例如有家長要加強學業負擔,有家長要減輕負擔、快樂學習,老師就會處在夾縫中。偏偏有的家長還會動用外部的政治壓力,則老師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就不難想像了。
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台約有七點四萬名已取得教師證的準教師,最終選擇不投入教職,轉而投身其他產業。準教師都如此了,何況本就工作保障並不穩定的代理教師。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中華文化尊崇「天地君親師」,對老師一向有著敬重。然如今教師被視為只是一項工作,一個職業,它的薪水不高,而責任特別重,偏偏家長不再敬重教師,動輒申訴指控。這讓教師更加沒有尊嚴。如今的教師荒,顯現出教育政策頻繁變動下,教師的無助與徬徨。改進之道,除了薪資的提高之外,更要有穩定的教育政策與敬重教師的保障制度。因為沒有教師,哪來的教育?沒有百年樹人的教育,一個國家怎麼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