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已經討論了菩薩行者在「十回向」位與「十地」位中的修證內涵,乃至證入「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階位,接著就這一部分先做個小結。
從「等覺」位到「妙覺」位
上文所述「一生補處」的「生」字,係指菩薩聖者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因而仍有一分「變易生死」未了。此一分「生相無明」又作無始無明、根本無明,乃是相對枝末無明而言;也就是一切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性海之中,啟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煩惱。「一生補處」意指菩薩聖者修行的最後階段與最高境界──「等覺」位,再經由此生破除最後一分無明,永斷「變易生死」,將補續前一尊佛的佛位,故稱為「一生補處」,最終成就圓滿佛道,證得究竟佛果,即是「妙覺」位。
另外,還有一種「一生補處」的說法,就是等覺菩薩尚有一次「八相成道」的示現成佛的歷程:(1)降兜率、(2)入胎、(3)出胎、(4)出家、(5)降魔、(6)成道、(7)說法、(8)入涅槃。八相成道是指佛教中關於佛陀一生示現的八個重要階段,這是佛陀為了利益眾生而展現的圓滿人生過程,展現了從凡人到覺悟的完整旅程,證明眾生也能效仿佛陀的修行,獲得解脫與安樂。不過,「八相成道」並非某一尊佛的專利,而是共通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示現的成佛歷程。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彌勒菩薩就是娑婆世界現在的「一生補處」,未來將會降生於此世界並且示現成佛。
聖者的「變易生死」與
凡夫的「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相對,係指已經出離三界、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位,以及大乘初地以上的菩薩聖者,已經證得解脫的極果或開始修學大乘菩提道,不再受報於三界粗糙的生死,出於無漏的悲心願力,而進行的心念、意境的細微轉化與提升,每一次的轉化與提升都猶如一度生死,從一個境界進入更殊勝的境界,故稱為「變易生死」,直至究竟佛地才能徹底斷除。
而凡夫眾生則是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經歷著一段接著一段的生死交替,因為業力牽引而回入粗重而有時限的肉體生命,然後不斷在六道中轉轉投生,每一期的生命都有開始與結束,一段接著一段地不斷輪迴,故稱為「分段生死」。
從佛教的修證觀點而言,有情眾生可以經由修行而超越「分段生死」的束縛,提升至「變易生死」的位階,乃至永斷「變易生死」,而證悟到圓滿佛果的境界。
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
與三大阿僧祇劫的匹配
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的修持,必然要經歷極為久遠的時間,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時程來匹配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有多種說法,主要的說法是:前四十一個階位,亦即從「十信」位開始,經歷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至「初地」,需經歷「第一」大阿僧祇劫;再從「初地」至「七地」,則經歷「第二」大阿僧祇劫;然後從「八地」至「十地」,再加上等覺、妙覺,經歷「第三」大阿僧祇劫;最後再以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直至佛果圓滿。不過,這個百劫種相好,是否亦在等覺位中?經典中並無明確的解說,然據理而推,應該是在等覺位中了。
以上引述的普遍說法,是將「十信」位也畫入「第一大阿僧祇劫」之中,然而,嚴格來說,行者在「十信」位還屬於「不定聚」,仍然有可能與惡法相應而退轉,乃至造作惡業而墮落惡道、沉淪生死,因此,何時能夠修持「十信」位圓滿而進入「十住」位,還是個未知數,所以我認為不應計入「第一大阿僧祇劫」之中。甚至於「十住」位中的前六位也都還有可能會退轉,修行的時程究竟會拖延多久亦未可知,是故也不應計入,必須要進入第七住位(亦即「不退住」位),行者才能夠真正不退轉而勇往直前,所以「第一大阿僧祇劫」應該從此時(即第七住位)起算,一直到「十回向」位圓滿,登入「初地」。
行者一旦進入第七住位── 也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有效修行日程之起算點,從此就可以不必計較時間的長短與久暫,因為往後的修行道路是無限開闊與寬廣,行者只會進不會退,只會上不會下,直到究竟成佛,就如《般若心經》所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