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25日出動空載光達掃描儀,產出精度高達1公尺的數值高程模型(DEM)。數據顯示,形成此次堰塞湖元凶的山體崩塌,最大深度達到403公尺,中下游河道有大量土石堆積,河床高度較災前高出最多50公尺。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中秋節以前,光復市區垃圾與淤泥有望清除。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航測及遙測分署表示,透過航遙測飛機上的光達掃描儀,可高效率獲取高精度大範圍的地表三維資訊,呈現完整災後地貌。所得成果再進一步與原有地形數據比較,就可得知上下游不同區位地形變化程度。
航遙測分署分署長黃群修昨說明,該分署於9月26日已完成災區全範圍的高解析正射影像,此次動用的光達掃描儀,是去年才完成酬載改裝與服役。數據顯示,形成此次堰塞湖元凶的山體崩塌,最大深度403公尺,河床高度較災前高出40至50公尺。
彭啓明表示,現有6個垃圾暫置場,花蓮縣政府則委託台泥協助焚化處理;而淤泥經評估可做工程使用,已與經濟部、內政部國土署等討論,預計本周就會提出去化方案。
此次堰塞湖災害,部分民眾採取「垂直撤離」引發爭議。內政部昨天再次強調,垂直避難並非本次因應溢流新創的避難方法,在花蓮縣2018年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畫就有,並強調,需要先確認居家穩固安全,如鋼筋混凝土、有2樓以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