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年輕十歲的抉擇

文/九里安西王 |2025.09.30
45觀看次
字級

文/九里安西王

我問我自己:「下次返台,我還會染髮嗎?」

會的,誰不想在舊友眼前,年輕十歲呢!



年輕時,我常為了頭髮太多而煩惱,如今年紀漸長,頭髮未見減少,又為了愈來愈多的白髮傷腦筋。

蘇東坡曾自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是年少白頭。大學時,班上有位同學年紀輕輕便滿頭銀絲,予人一種穩重內斂之印象,曾令我暗自羨慕。

一位朋友的父親九十多高齡仍然滿頭黑髮,而這位與我同齡的友人髮色依舊濃黑,看起來硬是小我十歲。髮色改變似與基因有關,然而歷史上著名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故事,也道出白髮可能來自生活的壓力。

本世紀初,我在美國資料庫大廠甲骨文(Oracle)工作的那十個年頭,幾乎每天都為工作賣命。日夜奔波,經常到全美各地出差,解決客戶難題。面對客戶語出驚人的要求:「如果連你們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全世界就沒人能解了!」更多的時候。要等所有人下班後,我們才開始「上班」工作,而且必須在隔日開工前修復系統,通宵達旦是家常便飯。

在甲骨文工作第五、六年時,正值年近半百,發現額頭悄悄冒出幾縷白髮。剛開始,還能一根根拔除,意圖與時光抗衡。但漸漸地,它們似野草般滋長,拔也拔不完,儘管我的頭髮非常濃密,仍不免擔心拔禿了頭。

記憶中,民國七十年代台灣有一檔相當轟動的電視節目《武器大觀》,主持人黑幼龍風度翩翩,辯才無礙。然而,最令我難忘的,卻是他額頭上那一撮猶如雪落青松的白髮,讓人聯想到智慧與歷練。那一抹白,深植於我的記憶長河。巧合的是,我最初的一撮白髮,也長於右額頭,彷彿無聲地向黑幼龍致敬。

人們總認為高科技產業是年輕人的世界,在輝達的黃仁勳還沒有爆紅前,白髮蒼蒼的人往往令人質疑效率與創新力。相較之下,許多白人年過五旬已銀髮滿頭,卻不顯老,可能因膚色白皙反而更平添風采。由於我經常飛遍全美見客戶,周末也在大學和補習班兼課,總不想讓客戶和學生見我有「過氣」之貌,為了職場保護色,於是開始定期染髮。

二○一一年轉換新職後,成為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雖仍是電腦部門最高階的企業建築師(Enterprise Architect),但不再需要面對客戶,染髮頻率也漸漸減少。

新冠疫情期間,改成在家遠端工作,乾脆不再染髮,任白髮從髮根鋪陳至髮尖,化為銀絲海洋。某次,在作家協會的線上演講中,一位台灣的朋友在銀幕前驚呼:「哇,安西王的頭髮怎麼全白了?」

由於白髮分布不均,前額白髮較多,我索性改變數十年如一日的西裝頭,改梳後掠式髮型,竟意外被不少朋友戲稱為「董事長」頭,髮型竟然也是人們對社會地位的想像。

妻子也曾打趣,原本說好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卻不等她,一路狂老。這句玩笑話,讓我意識到,不僅時光在推我前行,連身邊人也會察覺歲月的痕跡。

一位昔日高富帥的同學,幾年前一場大病癒後,髮色轉成灰白,仍活力滿滿,經常健行爬山。同學會上提及,某日搭公車,一位年輕人主動讓座,他連忙婉拒,旋即轉頭,站到另一邊。不料另一邊坐著一位老先生對他揮手:「你還是去坐吧!」他困惑問我們:「我真的看起來那麼老嗎?」眾人嘴說「不會啊!」心中卻皆默默點頭。

然而白髮在日常生活中並非沒有好處。除了在公車或捷運上,年輕人會自動讓座外,在美國有許多餐廳、連鎖店和大眾運輸系統,都會提供老人特價,沒有人會再質疑,因為白髮就是證件。

如今染髮的時機,僅剩返台探親或遠行前。為給久未謀面的親友好印象,染上一頭烏黑的頭髮,不只讓自己年輕十歲,似乎亦能讓重逢少幾分感傷。

二○二三年十月,疫情後首度返台。行前沒空染髮,儘管歷經二十四小時長途飛行,清晨抵達台灣,非常疲憊,第一件事竟非休憩,而是尋覓理髮店修理門面。在新莊岳母家附近傳統市場逛了一圈未果,忽見一位髮型整齊的大叔,問其剪髮處,他指著前方巷口:「就在前面轉角的巷子裡,有一間迷你理髮店,已經開門了。」

那是一家未被谷歌地圖標示的家庭理髮店,僅有兩張椅子,店主是位和藹的老阿嬤。我問:「是否可以理髮順便染髮?」她抬眼估量道:「剪加染,五百五。」

她利落地先幫我頭髮剪短、打薄後,開始上染劑。但才染到一半,便聽她嘀咕著:「你頭髮還是這麼多,又這麼白,這樣成本不夠,能否再加五十?」自小到大早已習慣,我常被理髮師抱怨頭髮太多,何況已染了半邊,只得應允。

上好染劑後,她將我的椅子放平,讓我幾乎躺著,自己跑去門口與鄰居閒聊,我便在染劑氤氳中小睡了一覺。醒來後照鏡子,頭髮果然黑得發亮。

翌日同學會,老同學笑問:「你是不是在美國修仙,怎麼看來比我們年輕十歲?」

雖然白髮如雪是另一種風華,如詩云「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更是走過風霜的見證。若能帶著從容與幽默面對自己的外貌,不論染髮與否,終究是個抉擇,但我問我自己:「下次返台,我還會染髮嗎?」

會的,誰不想在舊友眼前,年輕十歲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