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各界關注後續災情應變。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指出,目前堰塞湖水量慢慢減少中,除非颱風再來,應該沒有立即風險,也應無「管湧現象」風險。學者則憂心河川溢淹,使部分河水往市區流。
昨天是災後第六天,內政部主辦「馬太鞍溪堰塞湖防災對策—從緊急應變到中長期治理的整合規畫研討會」,邀集水利專家李鴻源和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主持的台大團隊、農業部、經濟部、國科會、花蓮縣政府,以及陽明交大、成功大學、中興大學等團隊研擬對策。
李鴻源指出,主壩已經垮了,但泥沙、水從集水區進來後,仍會累積水量,除非颱風再來,不然累積水量就是約六百萬噸,並慢慢減少當中,要持續觀察、注意,趕快善後災區。
立法院預算中心示警,我國目前擁有一千七百四十五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土石流預警系統精度與準確度均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