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多邊貿易談判於二○○一年啟動,在這七年期間停停走走多次,結果在上月二十九日的協商中,仍然宣告談判破裂。
雙方談不攏的關鍵在於「特別防衛機制」啟動門檻的標準。中國和印度要求在食糖、棉花和大米等部分農產品進口激增百分之十的情況下,就對進口加徵特殊保障關稅,而美國則希望只有在進口激增超過百分之四十時,才啟動這項特殊保障機制。
中印談判代表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為保護本國農民,給予農民巨額補貼,令他們的產品賣得更好,又強烈要求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中、印等開發中國家,為保護國內農民,實施關稅,又被美國指為貿易保護。因此在這次談判時,中、印兩國聯手,抗衡美國的壓制,談判就此破裂。
這次談判失敗後的立即影響是,歐洲之後就不需向拉美以至其他國家蕉農開放市場,這些國家蕉農的生計將受到影響,而印度的農民,仍要與有政府補貼的美國農民競爭市場。此外,對於棉花、糖及稻米等重要農產品,中國堅持保護市場,使它不致受到進口競爭影響。這類保護措施對貧窮的開發中國家更是嚴重打擊,因為他們只有非常有限的農產品出口能力。
杜哈談判立意是已開發國家願意放棄保護農業的政策,俾為窮國的農民創造更多機會;而杜哈談判的失敗,意謂著國家主義與保護主義更加抬頭,此一結果不僅違反當初成立WTO的用意,而處在沒有談判能力的貧窮農業國家,人民的生活會將更加貧苦,國際貿易談判似乎成為強國剝削弱國的屠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