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玄
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對佛法「聞思修」的曲解,令人遺憾。許多弘講者將「聞、思、修」理解為一種教育系統式的學習流程:聽課是「聞」、理解是「思」、照做是「修」,然後以這套框架來解釋《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這其實是根本性的誤解。
「聞思修」在一般教學與弘法脈絡中,確實可作為建立正見、思惟義理、實踐法門的三個階段。但這樣的詮釋,無法用來解釋《楞嚴經》所揭示的直接修證法門。觀世音菩薩所示的耳根圓通,是從聲塵中「返聞聞自性」,不依語言文字,不假思惟分別,直接轉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但這並不是經由概念推理所能達到的智慧,而是透過返聽當下之覺知,超越聲音與意識活動,回歸無所依的自性。這種修行方式,不是知識性的遞進學習,而是當下頓入、實相現前的證悟歷程。
耳根圓通的特色在於「從聞入修」,但其「修」並非外在行為的訓練,而是自然涵攝於返聞中的止觀實踐;「思」在此亦非分析推理,而是自性顯現過程中無需中介的明照。因此,這一法門早已超越語言與邏輯所及,唯有從聲音與語言的放下入手,才真能見到「諸相非相」。
以上此種解釋方式,才能契合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證要義,也揭示了當代修行者常被知識與語言所障礙,難以直接契入實證的根本問題。
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常見的講解,往往將《華嚴》、《俱舍》或《論藏》中對「聞思修」的分析性系統視為標準,再以此回頭評價《楞嚴經》,甚至斥責其「不合次第」,完全忽略了耳根法門獨立直指的路徑與特殊性。這樣的理解不但無助於修行,反而可能誤導初學者執著於知識,誤以為佛法只是一門可以分析分類的理論系統。
修行從來不是外在知識的積累,也不是形式上的修持訓練,而是源自覺性深處的返照與轉化。觀世音菩薩從聲塵中直接「入流亡所」,正示現了一條不假他緣、當下解脫的法門。這條路徑不須等待「聞、思、修」的漸進過程完成之後才可起步,而是在「聞」之初即已具足「修」的力量與方向。
身處五濁惡世,文字與講說益發繁盛,反而更容易讓修行流於戲論。唯有放下語言的依賴,從耳根入手,返聞自心,才能契入不生不滅的如來實相。
這,才是佛法中「聞」的真義──不是認知的吸收,而是返觀本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