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生小明近來感覺身體怪怪的,無論睡多久都感覺疲倦,上課難以集中精神,寫作業變得困難,連與朋友聚會也興致缺缺。他一度以為自己是變得懶惰,卻在心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敗。醫師提醒,這些看似只是單純「累」的狀況,其實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警訊。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疾病,特徵是超過六個月的極度疲勞,且無法透過休息緩解,也沒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釋。
楊聰財建議,當懷疑自己出現慢性疲勞症狀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尋求專業協助,由醫師評估,排除其他潛在疾病,並獲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在醫療協助之外,調整生活習慣同樣關鍵,例如建立規律作息、飲食上則應避免高糖高脂。
「心力」的維護更不容忽視。楊聰財解釋,心力可以理解為心理能量,當長期透支,會讓人失去動力,對任何事物都興趣缺缺,情緒容易陷入低潮,甚至連專注與思考能力都受到影響。唯有學會在需要時踩下煞車,並主動為身心充電,才能真正走出慢性疲勞的陰影,找回健康與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