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觀音心 人間佛教的慈悲觀

文/李旺政、陳淑珠 |2025.09.21
48觀看次
字級
圖/林詩庭、資料照片
圖/林詩庭、資料照片
圖/林詩庭、資料照片
圖/林詩庭、資料照片
圖/林詩庭、資料照片

文/李旺政、陳淑珠

佛光山普賢寺九月七日禮請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主講「感應觀音心──人間佛教的慈悲觀」,監寺知貫法師、高雄佛教堂監寺覺流法師率領佛光人聆聽受益,同霑法喜。

妙南法師闡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觀音心,緣起於九歲時的一場奇特之夢,落水中由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解除險境,初次認識曠劫無明的真相,也萌發終身奉行觀世音菩薩精神,實現「四弘誓願」的初心;一心效法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心悲願,因此感應觀音心,生起無量慈悲心。

佛光山弘法近六十年,大悲殿是佛光山第一座殿堂,供奉聞聲救苦的白衣觀音菩薩,並以「悲、智、願、行」為人間佛教的修行性格,長養學僧的法身慧命、培育佛門龍象。

「悲智願行」是佛學院的院訓,妙南法師恆常謹記星雲大師教誨,佛法是需要實踐的,唯有在眾中修,把眾生當做是樹根,有眾生,才能開發自己的大悲心。當疲累自己做多少事之前,先感謝眾生成就自己的佛道華果,勉眾頂戴奉行。

曾有弟子、信徒不捨星雲大師勞累、繁忙,勸請大師多休息。星雲大師卻說:「這是修行,不是奔忙。奔忙是色身、肉身,修行是法身、是慧命。」大師以身教示範修行就是要認真。「遍娑婆世界千手千眼化身無量數」、「遊十方國土大慈大悲度眾憶恆沙」由大悲殿大門兩邊對聯不難看出星雲大師的慈心悲願,亦是人間佛教的慈悲觀。

藏經樓山門後面題寫

「如來一代時教」,以慈悲為中、菩提、般若為左右,印證星雲大師的智慧早已通透三藏十

二部而通達佛道。星雲大師曾說佛光山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了慈悲心就會為度眾生而發起菩提心,從行菩提道中長養平等互融的般若智慧。所以慈悲是學佛的入門,成佛的關鍵核心。

「觀世音菩薩在哪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當覺知到自己生起慈心,即知有觀世音菩薩;當我們心生帶給別人快樂,為別人解決問題的善念,並化為實際的行動,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妙南法師提策眾人。

「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妙南法師揭示星雲大師遺偈,激勵大眾以堅定信仰,皈依佛法,依法而行,而不皈依其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