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衡
天命之年,我決定回到校園,成為一位博士班學生。白天在教室中與二、三十歲的年輕學子一起念書,晚上到補習班教書維生,這樣的雙重身分,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場挑戰,但對我而言,是一份深藏的恩典。
回首這段旅程,我最感恩的,不是考上的喜悅,也不是成績的進步,而是我身邊那兩位「最安靜卻最堅強的同行者」──我的太太與女兒。
那是某個寒冷的深夜,我坐在書桌前備課、改卷,為隔天的教學與論文焦頭爛額。太太悄悄走進來,沒說什麼,只遞上一杯熱茶,輕聲說:「還好嗎?喝點熱的。」她沒給我任何壓力,只是默默守著我完成這段人生的新旅程。那一刻我深深明白,她的支持,不在言語,而在行動;她不是陪讀的家長,而是陪我修行的道伴。
女兒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這份「苦中有願」的生活。有天我問她:「妳會覺得爸爸最近比較少陪妳嗎?」她想了想,說:「不會啊,因為你一直在努力,我也會努力。」她把寫好的功課拿來給我看,還貼心地幫我收拾書桌,說:「爸爸的桌子也要乾淨一點,才會更聰明喔!」年紀不大的她,卻已有惜福的心思,讓我在忙碌中感到滿足與安慰。
有時我會想,這樣日夜奔波的生活,為的是什麼?補教業在少子化的浪潮下早已不再風光,教書不如說是「討生活」。但太太常說:「你這是布施,不只是為了生活,也是給別人的陪伴與希望。」她的話提醒我,這條路不只是我的人生選擇,更是我們一家人的共同修行。
家,不只是休息的地方,更是一座靜默的道場。在這裡,我學會放下自我,接納挑戰;也學會感恩,每一頓飯、每一杯茶、每一份體諒。當我的腳步愈來愈沉穩,當我能在疲憊之中仍感到平靜時,我知道,是家人給了我最大的力量。
修行,不必遠離塵囂。只要心中有願,腳下有愛,哪怕是書房與廚房之間的距離,都能走出一條清淨自在的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