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乘菩薩道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與
三大阿僧祇劫的時程對應(續)
在上周的文中談到,從「十信」位圓滿,進入「初住」位,根據《瓔珞經》的說法,行者至少需要經過一劫乃至三劫的修持,這是在因緣條件具足的理想情況下;而依《大乘起信論》,不定聚眾生要經歷一萬大劫的修行,才能「十信」位圓滿,進入到「初住」位。
不過這裡我們需要有個更進一步的深入理解:絕大多數的凡夫都是不定聚眾生,因此修行的心志是不夠堅定而會動搖的,在累生累世的修行過程中,往往進進退退,很難做到堅定的信心不退。再者,凡夫的心念都是染淨合流,身心的活動也總是善惡雜陳,信疑參半。因此,眾生在生死之海的洪流中,載沉載浮,上下輾轉,長劫輪迴不已。即使今生今世信佛學佛,倘若信心不夠堅固,願力沒有落實,行持不如法,念頭不清淨,觀念不正確,來生很可能會退失道心,或者錯過信佛學佛的因緣。不過,一個人既然曾經種過信佛學佛的種子,即使一時退失了道心,或者錯過了因緣,經過了相當的時間,學佛的種子又必然會再度顯現,再度信佛學佛。
總而言之,因為凡夫眾生的信心與願力,各有強弱不同,一個人的行為與念頭,也各自千差萬別不等,所以修行的時間過程,彼此之間也各有遲速長短的不同。所謂一二三劫或者一萬大劫,也只是個預估大約的時間單位。如果行者信心不移,願力堅固,行持勇猛精進,即有可能在一二三劫之內,甚至不需一二三劫,就可進入初住的賢位,所以圓教有上根人於一生即入初住位的說法。反之,如果行者信心薄弱,願力危脆,行持懈怠,即使經過了一萬大劫,也無法進入初住的階位。大家只要想一想,我們從無始以來直到今生,在生死大海中沉淪的時日,早就超過不知多少個「一萬大劫」了!
至於「退」與「不退」的問題,在《瓔珞經》中有這樣的說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六度之一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又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中略)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由此可見,菩薩道的修行,必須以般若觀慧為主,如此才能進入第七住。若不修習般若觀慧,便不能進入第七住位——亦即「不退住」位。
在第七住位之前的前六住還會退轉,所以稱為「退分」。換言之,行者若未進入第七住位,即難保不退,倘若一退,又不幸遭遇到惡因緣,很可能就會退出十住位,而退入凡夫位中。萬一退入外道,那就更可怕了,可能會作大邪見及五逆重罪,無惡不造,乃至千劫而不知回頭了!所以,行者只是進入「初住」位還不保險,必須要在前六住位中,精進修習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又再蒙諸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護念,進入到第七住位,自此以後就不再退轉而勇往直前了。
由於「十住」位中的前六住仍屬於「退分」,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行者還是會退轉,其修行的歷程時間長短不定,所以就還不能計入「三大阿僧祇劫」的有效修行年資。因此,嚴格說來,「三大阿僧祇劫」的有效修行年資,要從行者進入第七住位起算——亦即從「不退住」位起算。
從「初住」位至「十回向」位,一共有三十個階位,這是菩薩道的「賢者」位,通常稱為「三賢」位。十回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除一分無明,進入「十地」位的「初地」。行者在「十回向」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而證「第三不退」,稱為「念不退」,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初地以上,便是「聖位」菩薩了。
至於「聖位」與「賢位」的區分,就在於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能夠破除無明及顯現三德的智慧,即稱為「佛眼」。所謂「佛眼」,即是指已經體證了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慧。行者能夠體證真俗圓融的諸法實相,便是開了佛眼;但這絕非是紙上談兵、說食數寶,而是要澈法源底、如實知見地親證真如之後,才能名副其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