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乘菩薩道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
與三大阿僧祇劫的時程對應
在上周的文中,談到大乘菩薩道的修證次第有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初的「十信」位屬於凡夫階段;接下來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才超越凡夫位而進入賢位,合稱為「三賢」位;後面的「十地」位是進入菩薩的聖位,也稱為「十聖」位,而行者登上初地之階位,稱為「登地」,才是名副其實的菩薩。「十地」位之後的「等覺位」是與佛覺相等,但尚有一分無明未盡,如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所證之位。最後的「妙覺位」是究竟佛果,斷盡一切無明,圓滿智慧與慈悲,即是成佛之位,如釋迦牟尼佛、本師盧舍那佛。
接下來解說,大乘菩薩道修證次第的「五十二個階位」,與「三大阿僧祇劫」的時程,兩者之間如何對應與匹配。
凡夫眾生從最初發心學佛,開啟修行之路,到究竟證悟圓滿佛果的全部過程,可以總括為「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其意涵為:從因地到果位,菩薩道的完整修行歷程,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精進修持六度萬行,積聚福德與智慧,然後再以一百大劫的時間,廣修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形好,以獲得相好莊嚴,證得究竟圓滿佛果。然而,這「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年資是要從進入賢位的「十住」位開始起算的,在此之前的「十信」位凡夫階段,還不包括在內,為什麼?因為處於「十信」位的凡夫行者尚未見道,三界的「見惑」尚未斷除,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會退轉,在佛道上不斷地進進退退,到底會拖延多少時間,實在無法估量,所以也就無法列入「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年資。那麼,行者應如何作為才能持續前進而不退轉呢?必須要圓滿「十信」位的修持,進入到「十住」位的「賢者」位階段。
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簡稱《瓔珞經》)卷一所云:「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經文中的「菩薩常行十心」所說的「十心」就是經文接著所列出來「十信」位的「十心」;而「佛子!修行是心」中的「是心」也就是指這「十心」。這段經文是說,行者從最初發起信佛、學佛之道心,繼續不斷地修學,至少須要經過一至三劫,才可能進入賢者位的「初住」位。然而,這還是在「理想」的情況下,也就是一切因緣具足,行者勇猛精進,在修持的過程中只進不退,才有可能在一劫乃至三劫的時程中,圓滿完成「十信」位的修行,邁入「初住」位。
然而,根據《大乘起信論》所云:「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這一段經文,明.藕益大師(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所著的《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五有加以註解:「信成就發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當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習善根力故,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厭生死苦,求無上覺,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從是已後,或以諸佛菩薩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將欲壞滅,以護法故而能發心。既發心已,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
這一段經文是說:信成就發心的人,是針對「不定聚眾生」,而且有熏習善根的能力,從初發心開始,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精進修行,需要經過一萬大劫的時間,才能信心功德成就,而進入「初住」位。這比《瓔珞經》所說的一劫乃至三劫的時程,要長遠得太多了。
上一段經文與註解中有兩個關鍵詞「不定聚」與「正定聚」,需要解釋一下。凡夫眾生依其根機分為三類,稱為「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聚」是「聚集」之意。正定聚是指僅與正法相應,而與邪法不相應的眾生之類;反之,邪定聚則是指與正法不相應,而僅與邪法相應的眾生之類;而不定聚則是指根性不定,遇善法則與善法相應,遇惡法就與惡法相應,因此在修行路上或進或退。依《大乘起信論》,不定聚眾生要經過一萬大劫的修行,才能「十信」位圓滿,進入「初住」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