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25年學術發展委員會年會」,於佛館五觀堂舉行,如常法師(前排左3)、李瑞騰(前排右3)偕張譽騰(前排左起)、陳玉女、曾淑賢、廖新田等學者、研究員參與。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二十一、二十二日於佛館五觀堂首次舉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二○二五年學術發展委員會年會」,近九十人參與,標誌著佛館對學術研究的重視及成果。
二十一日開幕,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致詞表示,「研究」是博物館的話語權,博物館應有自己的詮釋。在佛陀紀念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瑞騰指導下,催生出此次四篇論文發表。
學術發展委員短講,由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潘襎、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廖新田等學者主講。
學術館員論文發表由李瑞騰主持,妙功法師發表〈佛陀紀念館佛陀真身舍利深具世界文化遺產潛力之探討〉,妙麟法師發表〈人間佛教在佛陀紀念館導覽中的呈現:以「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為主〉。江婉瑜於佛館任職,劉芝麟為義工,兩人分別提出新住民義工服務面向,及環境永續議題。
專題演講第一場由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兼任教授張譽騰主講「博物館大勢觀察」,第二場李瑞騰主講「星雲大師文學特展初步構想」。
此次聘任四名特約研究員,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中心研策長陳佳彬、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雅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欣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郭鳳妍,以其專業領域做學思歷程分享,提出關於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和佛教的研究與策展構想。
總結由李瑞騰、張譽騰、曾淑賢、潘襎、廖新田,針對博物館使命、跨域的重要性等提出看法。隨後,如常法師頒發學術發展委員聘書予陳玉女、曾淑賢、張譽騰、廖新田、潘襎。特約研究員聘書由李瑞騰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