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示警,川普產業關稅恐重創台灣半導體產業。圖為川普18日在白宮簽署《GENIUS法案》。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英國《經濟學人》17日專文寫道,美國總統川普自4月以來祭出的對等關稅固然引發國際間高度關注,但他目前最嚴苛的其實是「產業別關稅」,尤其對半導體和藥品,而亞洲的台灣和新加坡均被點名恐受巨大衝擊。
在野黨昨質疑,台美間的關稅談判至今過程黑箱、政府遲遲未向民眾說明、也未向業者說明相關配套措施,甚至傳聞美方早將稅率通知信寄到台灣,行政院卻不肯公開,質疑政府壓案想等大惡罷結束後再公布。
行政院澄清,台灣迄今並未收到通知,台美間本周有新一輪的磋商。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表示,傳出我方喊出要談到20%以下,代表美方先前已有數字,若沒拿捏好,可能換來美國一句「too late(太晚了)」,若談不下來會很危險,應趕緊有相應措施。川普已對鋁(50%)、鋼(25%)與汽車(25%)祭出高額產業關稅,並將自8月1日起對銅加徵50%的關稅。
川普政府對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的調查結束後,也可能同步開徵關稅。他也預告藥品關稅可能從低稅率開徵,1年內再升至200%,其他如關鍵礦物與木材也可能納入。
該專文稱,儘管川普過去常撤回威脅,但他對產業的關稅行動不容輕忽。他依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得以用「國安威脅」為由實施進口限制,而「威脅」的定義相當寬鬆,已有9項調查進行中。
至於哪些國家會遭波及,該專文提到,先進產業供應鏈深厚的國家將首當其衝。
台灣半導體業 首當其衝
以印度與新加坡輸美藥品為例,印星每年出口額平均都約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967億元),但由於新加坡輸美藥品多為疫苗等高端產品,含有更高的本地附加價值,因此在有效關稅上將面臨比印度高6倍的衝擊。反觀印度出口的多為學名藥,本地附加價值較低。
台灣在半導體領域首當其衝,而日本與南韓汽車業也已遭受衝擊。由於產業型關稅缺乏明確對象,較難透過與美方的雙邊談判調降,但部分國家仍積極爭取。
例如英國與美國達成汽車關稅協議,從27.5%大減至10%,並設配額,這也讓其他國家對與美國的談判空間保有期待。
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將「藥品讓步」列為首要任務。日本則因汽車關稅問題與美國談判破裂。儘管有人認為,川普對開徵藥品關稅的時程含糊,可能不會落實,但目前看來這只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