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美國對等關稅大限將至,台美至今仍未達成協議,行政院日前稱雙方已洽約下輪談判。據了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最快本周赴美,就對等關稅經貿議題展開第4輪實體磋商,盼推進談判進度,仍以對等關稅低於20%為目標。
針對進度,經貿辦仍三緘其口,強調台美雙方持續就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磋商溝通,有談判相關資訊,會再適時向大家報告。
談判過程中,我方對於美方如何定義洗產地,以及若出現洗產地情況,美國將對台灣採取何種措施,是越南的一口價,還是印尼的「關稅+N」,都還未定案。據了解,美國商務部日前再度與我方溝通洗產地標準。
藍白智庫評估衝擊 提5建議
目前我方祭出事前加強防範、事中嚴查、事後嚴罰3項洗產地防線。據我方貿易法規定,出口貨品若要認定為我國產製(MIT),除了「完全取得」和「完全生產」2項指標,以及是否在台灣產生「最終實質轉型」,包括加工後稅則前6碼是否改變,以及附加價值比率是否超過35%。
知情人士稱,台灣原產地規則依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美方可能要求多方面改變,包含提高附加價值比率,以及增加關稅;同時也有經貿專家研判,美國處理台灣洗產地問題,不會立即適用台灣所有產業,美國鎖定的應該是台灣輸美的資通訊產品。
台美關稅談判遲未公布,產業憂心忡忡。藍白兩黨智庫合作組成「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今將舉行記者會公布期中報告,並提出5項具體政策建議,以民間力量先行掌握真實情況,補足官方資訊真空,盼政府對症下藥,務實回應。
據了解,在受訪的238家廠商中,逾8成8為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超過5成認為已受到美國擬課關稅的直接影響。在模擬10%關稅情境下,近6成企業認為營收將小幅下降或無明顯變動,一旦課徵幅度提高至20%,逾半數企業預估營收將減少1至3成,其中更有2成6企業直指恐損失3成以上。
近年因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影響,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經濟部統計,去年我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51.4%,較前一年大增2.3個百分點,為2010年以來新高。今年前5月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進一步推升至54.4%,創近18年同期新高。
學者情境推演 憂台商回流陸
美國對等關稅將於8月上路,預料將會再度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若台美談判對等關稅落在20%以下,因在國內生產成本不高,國內生產比會持續攀升。現美國對中國大陸課55%關稅,未來若有機會降至35%,他認為,中國大陸生產成本還是低於東協,台商將不會再往東協國家移動,甚至可能回流中國大陸。
針對當前情勢,學者提醒,台灣落入讓美方予取予求的局面,關稅談判對產業的衝擊目前尚未完全顯現,而美方接下來的施壓只會愈發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