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齋
鳩摩羅什的舌舍利典故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在於它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奇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首先,這是對翻譯工作神聖性的終極詮釋。作為中國佛經翻譯史上四大譯經家之首,鳩摩羅什共翻譯佛經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包括《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漢傳佛教最核心的經典,並以身體器官擔保文本準確性。即使在世界翻譯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此外,鳩摩羅什的遭遇展現了外來宗教與本土文化碰撞時的困境:一方面要維持教義的純正性,另一方面又要適應新的文化環境。而舌舍利的存在,也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世人對其「戒行有虧」的質疑,讓焦點回歸到佛法本身。
甚至在藝術領域,這個典故也曾多次被借用,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壁畫中,就描繪了「舌舍利放光」的場景;日本平安時代的《今昔物語集》,更將其改編為「羅什舌戰外道」的奇幻故事。這些藝術再現,讓鳩摩羅什的形象超越了歷史人物,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自當代視角回望,鳩摩羅什舌舍利的價值,更在於它所彰顯的精神力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種對真理的虔誠與堅守。佛光山星雲大師曾經這樣評價:「羅什舌舍利提醒我們──真理經得起火煉。」這句話道出了此典故的現代意義:真正的智慧,不僅能穿越語言的藩籬,更能超越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