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年6月底,一名68歲台灣婦人在越南旅遊時,疑似早餐噎到,急救後仍不治;另一名72歲男子,3個月前在吃到飽餐廳吃芝麻球與馬蹄條,也因噎食身亡。專家提醒,長者常因為吞嚥功能退化,增加嗆咳與噎食風險,應謹慎選擇適當食材與質地。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錦滿指出,吞嚥困難常被誤認為老化現象,忽略復健與飲食調整。尤其糯米類如麻糬、湯圓、年糕,質地黏軟易卡口腔,不利吞嚥。根據台大研究,65歲以上長者中約12.8%有吞嚥異常,恐引發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
王錦滿建議,可依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組織(IDDSI)」制定的食物質地分級,從液體到固體共8級,評估並調整長者飲食內容。
另外,在食用前也可以使用叉子或湯匙進行壓力測試,利用餐具的側面來切斷或切碎食物,然後用拇指在餐具底部施加壓力,觀察食物的質地變化。牙口不好的患者,建議吃軟質的食物,並將食物切成小塊。
王錦滿提醒,65歲後口腔與吞嚥肌肉會逐漸退化,進食容易嗆咳。若發現長者有吞嚥異常徵兆,應盡早就醫、復健與調整飲食,確保飲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