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舊物促進寬恕 有助走出情傷

曾博群 |2025.07.11
220觀看次
字級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一段關係因背叛告終,留下的回憶物品如定情信物、合照與共同購買的家具,常讓人陷入情緒糾結。近期刊登於國際哲學期刊《Synthese》的一篇研究指出,丟棄與傷痛記憶相關物,有助於促進寬恕,幫助人們走出情緒陰影。

這篇名為〈不受束縛的寬恕:延伸道德過程中的情感、記憶與物質〉的論文,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游尚愷與美國普渡大學學者Marta Caravà共同撰寫。作者挑戰傳統將寬恕視為單純內在心理歷程的觀點,主張寬恕實際上是一種「延伸性的道德過程」,與人所處的物質環境密切相關。

研究指出,寬恕的核心在於降低對加害者的強烈負面情緒。人們往往會透過主動調整記憶,只保留相對中性的「要點記憶」(gist memory),藉此淡化情緒張力高的細節。這種選擇性遺忘的策略,有助於以更平和的態度面對過去。

作者認為,記憶與情感並非完全存在於腦中,而是與周遭環境和特定物品相互作用。某些物品具有高度記憶喚起性,可能反覆刺激傷痛與負面情緒。

因此主動清理與傷痛經驗有關的物件,是一種改造生活環境的行為,進而促發「線索依賴性的遺忘」(cue-dependent forgetting),幫助人們更容易踏上寬恕之路。

研究也提醒,寬恕不等於「放下」。寬恕是一種道德決定,意在改變對加害者的態度,有時甚至可能重建破裂關係;「放下」則偏向個人層面的情緒釋放,未必涉及原諒。兩者雖皆能帶來心理緩解,但其內涵與後果大不相同。

這項研究提供療癒新思維,透過整理物品與空間,人們不僅清理情感的遺留物,也能重新定位與過去的關係。在失落與傷痛後,勇敢丟棄某些東西,或許正是寬恕與重生的第一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