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長照養護機構愈來愈多,品質參差不齊,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昨表示,長照3.0政策上路後,將比照醫院評鑑,長照機構也將導入評鑑機制,淘汰不合格單位,並按照機構品質分類,屆時將有月費8萬以上的住宿機構,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為滿足長照需求,立法院厚生會昨成立「長期照顧推動委員會」,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照服員平均年齡逾50歲,「老老照護」已成常見場景,而25歲以下照服員僅占3%,顯示年輕人對於長照工作興趣缺缺,原因在於多年未調整給付制度,薪資偏低,且工作量沉重。
統計顯示,2023年全國平均每位照服員需服務10.8名使用者,其中金門縣最高,1人可能得同時照顧20.1人,台北市為17.7人,新竹市16.7人,工作負荷沉重,但薪資卻未能成正比。涂心寧指出,長照給付標準已8年未調整,無法反映實際成本,建議修法明定應依物價指數調整,每兩年檢討一次。
台灣居家護理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建議,政府應擴增服務給付項目,讓全台800多家居護所能深入醫療端與長照端之間的轉銜工作,讓居護師更能了解個案病情,改善醫療與照顧銜接品質。
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依去年照顧模式分析顯示,長照服務逐漸承接眾多家庭照顧責任,其中居家服務、日照、住宿機構加總已超過6成,而外籍看護工與家庭自顧比例逐漸下降。
衛福部統計,目前住宿機構短缺1萬6000床,北部嚴重不足,且各地品質不一,呂建德表示,長照3.0政策實施之後,將推動評鑑機制,淘汰不合格機構。按照機構品質,做好市場區隔,分為3級管理,普通機構月費約介於2到3萬元之間,中價位機構則是每月4萬元,高端型月費8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