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辦公室裡,幾位同事聚在一起討論孩子的問題。麗萍說自從兒子上了高年級,不去安親班,有時她回到家孩子卻還沒到,講也講不聽,真是讓人擔心。小敏也說女兒從小就喜歡往外跑,每個星期都期待出去遊玩,真害怕她以後家裡待不住。對於這個議題,阿成倒是一點都不擔憂,分享了育兒之道。他說家裡空間大,只要兒子想外出,他就請兒子邀請朋友到家裡玩,不管線上遊藝、WIN、看DVD、唱歌、吃PIZZA,他一律奉陪到底,和兒子的同學熟得很。
回答:
每個人總要經歷過不同的社會教育,才會感受到原來「家」才是在外面闖蕩、奮鬥之後最嚮往的地方。如果家裡充滿溫馨、愉快、輕鬆的氣氛,如果家裡沒有太多額外的壓力,如果家裡有很多關懷、善意及溝通的機會,相信孩子一定喜歡回家。
面對孩子有家不歸的狀況,父母首先應檢視家庭環境的面貌和環境。例如:是否孩子在家受到太多限制,動輒就要挨罵或被嘮叨;是否家裡太過一塵不染,孩子對弄髒環境有很多擔憂;是否給孩子太多額外的學習,或者對功課、成績要求太嚴苛;或者,家裡是否老是空蕩蕩的,孩子終日見不到父母,說不到幾句話,或者經常上演父母失和的場面?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孩子不願待在家裡的原因,想讓孩子喜歡回家或留在家裡,真該先從改善家庭體質和內容開始著手。讓家充滿吸引孩子的誘因,才能發揮美滿家庭所應扮演的功能和角色。
都會區的居家環境非常擁擠,孩子一定會適時的想出去透透氣,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有時不是孩子太愛往外跑,而是父母太過緊張,認為孩子就該在自己視線範圍內才有安全感。外界環境誘惑如此大,天下父母心,擔心絕對是必然的,但與其禁止,不如與孩子做好溝通。
首先,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憂慮和煩惱,絕對不只是想限制行動,而是內心有更多的擔憂與關懷。可以與孩子達成共識,不管去了那裡,和什麼人在一起,做了什麼事,都必須隨時讓父母知道。
另外,透過孩子在外面的體驗,父母可以請孩子進行分享,從中了解孩子的喜好與個性。相信只要家庭和諧溫馨,父母又能適時放手,孩子一定能有更多的諒解,接受並體會父母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