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瓶建屋 隔熱通風又堅固 |2025.06.04 語音朗讀 6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加拿大→玻璃瓶教堂 面對環境挑戰,不同國家的創新者以回收材料為起點,將廢棄物轉化為希望的基地。他們不僅解決居住問題,更透過實踐證明──環保不只是理念,而是足以改變命運的行動力。 圖/取自IG@engfantastica阿爾及利亞→塑膠瓶屋 塔特用廢棄的塑膠瓶建造了圓形房屋,以防風雨和日晒。圖/取自FB@Tateh Lehbib Barika 阿爾及利亞→塑膠瓶屋 塔特(左)用廢棄的塑膠瓶建造了圓形房屋,以防風雨和日晒。圖/取自衛報官網美國→塑膠生態磚 面對環境挑戰,不同國家的創新者以回收材料為起點,將廢棄物轉化為希望的基地。他們不僅解決居住問題,更透過實踐證明──環保不只是理念,而是足以改變命運的行動力。 圖/取自ByBlock官網西班牙→輪胎房 面對環境挑戰,不同國家的創新者以回收材料為起點,將廢棄物轉化為希望的基地。他們不僅解決居住問題,更透過實踐證明──環保不只是理念,而是足以改變命運的行動力。 圖/取自Earthship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氣候危機與資源匱乏夾擊的年代,阿爾及利亞一位年輕工程師用塑膠瓶建屋,打造出兼具環保與生存意義的奇蹟。28歲的塔特.萊比布(Tateh Lehbib)將原本棄置於垃圾場的廢棄塑膠,轉化為撒哈拉沙漠難民遮風避雨的住宅,開啟一條通往永續的道路。在西班牙,一對英國夫婦用廢輪胎打造「生態屋」;加拿大一座環保小屋,則是用1萬個玻璃瓶製成。這些案例,都展現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永續環保理念。萊比布出生於難民營,曾飽受屋頂飛落、雨水滲透、高溫侵襲之苦。他在學生時期攻讀再生能源,返鄉後決心為祖母蓋一棟能抵擋惡劣氣候的房子。他找來6000個裝滿沙子的塑膠瓶,加上稻草與水泥築牆,外層塗上白色石灰減熱,打造第一間圓形瓶屋。這些建築不僅美觀,更具機能性。圓形結構能防止沙丘堆積,牆體隔熱耐久,屋內溫度比一般磚屋低5℃,雙層屋頂與窗戶設計也改善通風。值得一提是,每棟屋子平均只需耗費4人、7天即可完成,造價不到傳統磚屋的4分之1,卻堅固20倍。造價低防沙塵 比磚屋堅固20倍該創新建築吸引聯合國難民署關注。2016年洪災摧毀當地9000間房屋,塔特的設計被選為新方案,並獲得5.5萬歐元(約新台幣188萬元)資助,在5座難民營建起25間瓶屋。這些房屋優先分配給身心障礙與弱勢家庭,也提供青年就業與訓練機會,建立起循環回收與社區合作的新模式。歐洲也有回收垃圾當建材的案例。英國夫婦勞拉(Laura Davies)和戴夫(Dave Buchanan)為追求永續生活,在西班牙南部打造「地球之舟」生態住宅。他們使用廢棄輪胎裝填泥土建成房屋牆體,牆面鑲嵌玻璃瓶罐,兼具美感與採光,整棟建築都使用再生資源當建材。另外,一座由2.5萬個玻璃瓶打造的「玻璃小屋」,矗立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埃格蒙特角(Cap Egmont)。這項創作始於1980年,靈感來自屋主女兒送的明信片,當地居民紛紛捐贈瓶子響應環保。小屋分為6部分,包括1間使用1萬個玻璃瓶子蓋成的教堂,讓環保創意充滿無限可能。無獨有偶,美國公司ByFusion開發出將塑膠垃圾轉化為「ByBlock」磚塊的技術,不需分類與添加劑,還具備高強度與耐火性,並可快速乾式施工,提升建築效率。面對環境挑戰,不同國家的創新者以回收材料為起點,將廢棄物轉化為希望的基地。他們不僅解決居住問題,更透過實踐證明──環保不只是理念,而是足以改變命運的行動力。 前一篇文章 走川普路線 納夫羅茨基當選波蘭總統 下一篇文章 出口民調領先 李在明料當選南韓總統 熱門新聞 01【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2【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3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04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5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學佛交流會深度對話2025.08.0506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7佛光山尔有寺獲贈 兩岸藝術家阿彌陀佛書法2025.08.0408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42025.08.0109【紀實攝影】佛光山 晨昏光影 氣象萬千2025.08.0310MLB季中交易大戲 比智慧拚膽識2025.08.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微型屋行動 為無家者築起希望廢漁網變花盆 永續融入日常台採購美天然氣600萬噸 史上最大訂單塑膠汙染80億噸 回收不到1成27年造金牌花園 募款行善3D藝術牆畫 魯智深力拔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