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筱婷
農曆初五為華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慶,是將五方瘟神送至遠方的傳統節日,周邊一些國家也有過端午的習俗,可說是亞洲的重要節慶。
端午有相當多別稱,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重五節、艾節、菖蒲節等等,其來源也有眾多說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為紀念投江自盡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另外也有一說是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
屈原本深受楚懷王信任,曾出任三閭大夫,主要執掌祭祀與屈氏、景氏、昭氏等王族相關事務,更有著「楚國第一詩人」稱號,曾寫下《離騷》、《九歌》、《九章》等流傳後世之作品。
後來,屈原被流放至江南近二十年,彼時,楚國早已被秦國攻占。失去故國家園的屈原憂思成疾,無奈之下抱石跳入汨羅江,附近漁民划著小舟欲搶救,最後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他逐漸被江水淹沒。百姓於是將竹葉包裹的糯米投入汨羅江,藉此表達對屈原的追思,而這也是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與屈原相隔兩百年時空的伍子胥,則是因家族在楚國受到迫害,轉而投奔至吳國。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相當器重伍子胥,官拜相國公的伍子胥,是當時吳國擔任最高職位的大臣。然而闔閭之子夫差即位後,伍子胥與吳王產生嚴重分歧,甚至因此惹來殺身之禍。夫差不但賜劍要他自刎,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丟入閭江中。
每年端午前夕,我總不忘再閱讀一遍《九歌》,這是楚國民間所流行的巫樂,其中包括了〈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篇章,充滿民間特色與神祕風情,是能夠直接感受楚國地方風物的最好素材。
《九歌》中的〈山鬼〉,一直是最為吸引我的篇章。懷春少女在雲深不知處的深山竹林中,等待著山鬼的到來,儘管風雨交加,少女依然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可卻遲遲不見山鬼的蹤影,絕望的少女只能回到住所,獨自嘗盡思念卻不得見的滋味。
姑且不論山鬼是男是女還是巫,屈原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某些詞句,也或許隱喻了自己被流放不得歸鄉之哀愁,華美辭藻的背後,是他人無法感同身受的絕望。讀著讀著,也不免為這位愛國詩人的際遇感到些許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