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忠裕/台中市明道中學國中部二年十班
在學校,所有學習科目中,最令我著迷的,就是說古論今的歷史課!
升上國中後,課程變得益發艱難,唯有歷史課最能引起我的興趣。第一堂課,老師先介紹西元年的基本概念,循序漸進地引領我們踏入歷史的長河。課本先從紅毛城談起,說到荷蘭人占據台灣,再到鄭成功打敗荷蘭,奪回失土……每個片段都引人入勝。
聽老師講歷史,就像在看一部電影,千軍萬馬,歷歷在目。記得有一回她講到赤壁之戰,從「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到「孔明借箭」、「呼喚東風」,再到最終的火攻,每一幕都隨著她誇張的語調與生動的肢體語言,活靈活現地浮現在我們眼前,熟悉的典故也因此再次讓人驚豔。
老師常對我們說:「歷史是有感情的。」歷史不僅是事件的紀錄,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與民生疾苦。像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揭示了唐朝時期的貧苦人民;近代的各種事變,則揭露政治壓迫與各種災禍;二戰經典照「勝利之吻」背後,其實是全世界慶祝戰爭終結的瞬間。歷史中,有悲傷、有歡笑;有令人省思的沉重,也有發人深省的智慧。它就像一台相機,記錄著情感與生活,傳承至後世。
讀歷史,不僅教會我們知識,更賦予我們啟示。它讓我們以古鑑今,反思生活中的大小事,為我們的判斷與選擇指引方向。
我,最喜歡歷史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