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傳法師(中)與在新加坡參學的勝鬘書院學員合照。圖/新加坡佛光山提供
【人間社記者藍賽珍新加坡報導】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於十九日法駕新加坡佛光山,與功德主及佛光人共八十人素齋談禪接心。
慧傳法師首先分享佛誕節期間,大雄寶殿施打法器的法師們,是一群青年團成員出家的年輕僧眾,他們展現出承擔與成長的精神,令人感動。來自新加坡的少年義工團於水陸法會期間,不畏艱苦、甘願洗碗、服務大眾,體悟感恩與修行的真義。他強調,佛光山道場的根基需要傳承,青年和佛光人第三代是佛教未來的希望,信仰的延續與度化至關重要。
他談及,過去多次前往印度朝聖的韓國佛教比丘尼團體,坦言近年印度的朝聖,逐漸淪為觀光,難以與佛陀產生心靈共鳴,今年改而參訪佛光山。慧傳法師指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之所以能與佛陀心心相印,是發願將佛法與佛陀精神合而為一,朝聖才得以深入。
佛光山有來自印度釋迦族後代的法師分享,真正的朝聖,是透過理解與感悟,走入佛陀的生命歷程,也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
慧傳法師讚歎佛光人即便身處困境,仍堅守「三好四給」的精神。他舉例,佛光人因颱風受困機場數小時,仍然體恤空服人員,展現出難得的同理心與無私關懷。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實踐,從生活中體會與落實。
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長蘇政文向慧傳法師報告當地的弘法情況。新加坡為多元種族社會,佛光山與佛光會積極推動跨宗教、跨族群活動,如敦親睦鄰獎學金即是不分種族的慈善項目,多年來更獲得多項社區貢獻獎項,得到政府的肯定。
蘇政文請益,學佛如何自我督促並確認修行是否有所進步?慧傳法師回應,「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傑出,平凡才能不凡,磨練才能熟練。」並分享自己也曾遇到瓶頸,愈著急愈難有成果,唯有「耕耘不問收穫」,才能在付出中自然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