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戲台兩旁都懸掛一副對聯,最常見的是「戲台小天地;天地大戲台」,也有的是「上場應念下場白;看戲無非做戲人。」偶爾也有「做戲何如看戲樂;下場更比上場難。」
昔年北京同樂戲園的戲台對聯:「作廿四史觀,鏡中人呼之欲出;當三百篇讀,弦外意悠然可思。」是比較符合戲曲的藝術規律的。
昔年上海春桂茶園戲台的對聯是:「休羨他快意登場,也須夙世根基,才博得屠狗封侯,爛羊作尉;姑借爾寓言醒世,一任當前←赫,總不過草頭富貴,花面逢迎。」
揚州郡署對台對聯:「數點梅花橫玉笛;二分明月落金樽。」又揚州某戲台對聯:「坐客為誰,聽二分明月簫聲,依稀杜牧;主人休問,有一管春風詞筆,點綴揚州。」
廣東武林會館戲台對聯:「一闋荔枝香,聽玉笛吹來,遍傳南海;雙聲楊柳曲,問金樽把處,憶否西湖。」勾起了游子←鱸之思。
貴陽江南會館的戲台對聯:「花深深,柳陰陰,聽隔院聲歌,且涼京去;月淺淺,風翦翦,數高城更鼓,好緩緩歸。」
又清王湘綺先生寫的戲台對聯:「一曲笙歌,有典謨,有訓誥,文中子著意看來,莫謂戲無益;滿堂面目,曰喜怒,曰哀懼,爾小生傳神做出,總要人稱奇」。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清代紀曉嵐寫的一副戲台長聯:
堯舜生、湯武淨;五霸七雄醜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隻耍手,其餘拜將封候,不過搖旗吶喊稱奴婢。
四書白、六經引;諸子百家雜說也,杜甫李白會唱幾句亂彈,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鬧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