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指示「亦有亦無見」的內容,已說明「心中苦」之相;再論「心中集」之相貌。
2.「心中集之過患」
若於心中生起「我能行、我能受、能夠知道此法是假名而有」,即是生起「我見」。既生我見,就會生起「邊見」;若於其中生起撥無因果的見解,是名「邪見」。執著這種見解,即是「戒取見」;以此為涅槃相,即是「見取見」。
不合心意,生起「瞋」;順自己心意,生起「歡喜」;認為我會、他不會,即生起「我慢」;不認識世間煩惱與果報真相,即是「癡」;隨前之見解,就容易生起「大疑」。如此,十種煩惱使,三界中皆有,具足八十八種煩惱,違背正道,順於生死,都是由於「亦有亦無見」所生起的。此「亦有亦無見」,同時,也具足三假的相貌,如前所說的一般。
破除「亦有亦無見」,也以「性空」與「相空」的方式來破除。破除「非有非無見」,亦是如此破。在此不再重覆贅述。以上,是以「單四見」詳說內容,其他複合四見、具足四見,也是如此!
*破無言見(惑)假
在無言見中,以主張絕言無生來破;之後,嚴厲批判老莊思想(因為絕言見,以老莊思想為代表)。
若能於定中,進一步引發定慧,豁然明靜,卻生起另一種不同的見解,認為有此「心明寂靜」之心,即是有,有即是生死。上述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皆是虛假不實的,所證之理,是離開一切言說、遠離四句,才是「無生」。有此見解,似乎是離開四句之誤,論其觀點,也離不開四句的範疇。而,四見又有: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
若再以遠離三種四句外,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泯然清淨,就是無生的絕言道。如此論者,還是不可說的絕言觀,與真理正道,有何關係呢?說是絕言,終究非絕。因為,有對待的不絕來說絕,絕是相對性的「絕」;有相待,就不應該說是「絕」。如:避開虛空而說空,那有這種道理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