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你是否曾經為了追星而熬夜排隊搶票?或者為了一位喜歡的作家、詩人、漫畫家的簽書會而走進書展呢?當張學友的演唱會、經典賽的門票等熱銷商品被搶購一空時,凸顯的正是這些偶像、明星、選手、創作者們的影響力。在中國古代,也曾有一位作家憑藉自己的作品掀起熱潮,當年社會上傳抄的程度,甚至使得紙張都供不應求!
故事的主角是西晉時期的文學家左思,他長得不好看(史書裡用「貌寢」來形容,算是很委婉地以「容貌還沒有醒過來」來形容他的長相),說話又口吃,因此不是很喜歡與人社交,大概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I人。和他同時期有一位中國古代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又叫作潘安),平常駕車出遊時,都會有許多女孩子手牽手圍著他的車子,並且朝著車子丟擲水果,以此傳達出自己的仰慕之情(可以把這想像成現在社群媒體的按讚、追蹤、訂閱、開啟小鈴鐺的概念)。左思看了之後覺得相當羨慕,也想仿效潘岳駕車出遊,結果自然是像「東施效顰」一樣,得到的是路人的口水與石頭。
但是左思並不氣餒,他知道自己的優點與特色並不在外貌和言談上,而是在自己的文采內涵與筆墨功夫上。因此,他花了十年的時間,用當時最流行的文體──賦,撰寫了〈三都賦〉。〈三都賦〉描寫了西晉之前的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都城的情況,當年此賦一出,立刻震驚了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文學名家。左思那時還是個默默無名的文人,居然得到當時著名學者兼醫學家皇甫謐來幫他的〈三都賦〉寫序,甚至還有著作郎張載、中書郎劉逵等官員分別幫他〈三都賦〉當中的〈魏都賦〉、〈蜀都賦〉和〈吳都賦〉作注解。
在文壇、學界、官場等許多方面獲得了肯定之後,整個社會就像年初高雄燈會在瘋「吉伊卡哇」一樣,開始傳抄左思的〈三都賦〉。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一直要到北宋初年才真正成為可以量產、流通的技術,在此之前,書籍的流傳往往需要透過抄寫。像這樣你借我抄,我再借給別人抄的狀況,雖然傳播速度不快,但是感染的效果驚人。很快的,西晉首都洛陽地區的紙張產量,已經跟不上〈三都賦〉的流傳效率。在供給趕不上需求的狀況下,左思當年一篇〈三都賦〉的橫空出世,居然造成洛陽地區紙張價格的飆升!這便是「洛陽紙貴」這一句成語的由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