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人間】沒有詩的日子

文/如旎 |2025.04.28
102觀看次
字級

文/如旎

據說,歌德不喜歡戴眼鏡後看見的世界,因為此時視野變得清晰銳利,但有太多東西同時出現,無法分辨重要性。這段紀錄被寫在德國藝術史家烏利西的《模糊的歷史》。然而在歌德看來,眼鏡之外的「模糊」,會是怎麼樣的視界?

楊牧在〈詩與真實〉文中提到,歌德在六十五歲左右,有人為他的作品編全集,並邀請他為自己寫過的詩補寫一些成篇的經過,他因此回想當時的創作心境而感到補寫的不易,因為他「必須舉出完整的解釋和例證來填補許多空白」。楊牧提及這些空白,是詩人「沒有詩的日子」,但「詩是他的目標,沒有詩的日子未嘗就不是他生命真實的一部分。」於此我想,部分的日常總似氤氳的,而詩使用的文字或語言,只是暫且以眼鏡般的清晰姿態來呈顯被詩納進的部分氤氳,因此眼前的清晰,或許底面是模糊的,而看似模糊的、無法舉證的狀態,則可能是另一種真實。

我想起胡塞爾在一九三○年代提出歐洲科學危機。其中,他舉了「說話」的例子,他形容人們使用文字及語言時,是「被操作處理,即使是感性的『模型』也以同樣的方式。」胡塞爾認為的「危機」,是連人的感性成分也被模型化,換言之,人們對文字和語言的使用在他看來,可能有「模型般的表述」的危機。而之後,海德格對詩性語言的研究,也似乎呼應了這個觀點。

海德格認為,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荷馬等哲人或詩人的哲思,是原初的「詩」,是無遮蔽且彰顯存在的狀態,他更在〈藝術作品的本源〉裡指出:「詩意的功能是真理的發現……所有藝術在本性上是詩意的,因為它導致了所是的真理發生。」我想,海德格似乎為文字及語言的模型化危機提出解套,他彷彿是想溯及人們最本初的、如是的存在狀態發出的「思」與「詩」。我想,在這樣的狀態中,那些沒有被詩人納進詩的日子,卻也都存在著詩性,海德格引用賀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或許就是這樣的狀態。

後來,我發現每個人的存在,好像就是一首詩。詩眼是心跳和呼吸:撲通撲通是聲韻,一吐一納是韻腳。詩活著,押著和諧的平上去入。詩與詩交談著,認識彼此的聲母、韻母,交換各自韻腳上的鞋襪,交織成彼此合腳的、瘸腿的、墊腳尖的、斷鞋跟的等等的日常詩。

而後,詩過往,閉上詩眼,音員重新排列,再織成下一首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