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雖然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迴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卻是前後相續,主體是一致的。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物質的肉體,名色包括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名色亦即五蘊的異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內六根,傳達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境的機能。
觸——內六根與外六境相接觸,主觀上所起的感覺作用。根、境、識三種和合曰觸,苦樂感情,飢寒痛癢,都是由觸覺所領導產生。
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樂受;對境物人事身心無有逼迫,也無有適悅、不悅的感受為不苦不樂受。
愛——有愛財、愛情、愛命、愛生、愛執等;愛,又有欲愛、色愛、無色愛,總指對所欲境上渴愛的貪念。愛是生死的根本,即無明之義,所謂「貪愛名為母,無明則是父」,貪愛增上則成取,以取為緣表現於行動者為有。
取——有四義:一為於五欲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起追求想曰欲取;二為於正理起謬解,如對五蘊生我見、邊見、妄計取著曰見取;三為於生活不合規律而有許多禁戒曰戒取;四為於所愛事物起我和我所有執,如我執、我慢、我法、我語等曰我取。總之,取是對所有事物以自我為中心,而不顧一切的攀緣追求,因此引發三有業的活動。
有——有與業的意義相通,有所謂的「業有」與「生有」,身口意對周圍環境,表現為善為惡的活動曰「業有」,經過一度活動,就會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曰「生有」,總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從母胎呱呱墮地即謂生,接下來,色受想行識五蘊我的主體展開對外的活動發展,直至老死。生的本義必然具有無常逼惱之苦,生是人間的苦相,一切憂患艱難都隨著生而俱來。
老死——人的生理機能衰退,最後呼吸停止,諸蘊因緣離散,無常變遷的事實終於到來,此謂之老死。但是,此老死並非人的全部消滅,老死了「色蘊」,識卻與無明和行再繼續另一期的生命流轉。
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和行,是過去二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果;愛、取、有,是現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來二果,十二因緣的道理,甚為玄妙。這裡以兩個例子來譬喻十二因緣:
第一,如城:十二因緣有如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由於貪、瞋、痴、我執、煩惱的牽引,因此跳不出。
第二、如樹:十二因緣有如一株果樹,果樹的種子被種下後,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果子落地後又長新株,又復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新生的果實雖不是原來的種子,但是彼此之間卻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雖然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迴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卻是前後相續,主體是一致的。
四、生命的解脫
解脫者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他不將解脫寄託於未來,也不妄想當下「不病、不老、不死」。生命的解脫,當下就可以獲得。這裡提出四個要點供參考:
1.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一個人的情緒,只要有憂悲苦惱,就不得解脫;如果對足以讓我們憂悲苦惱的事淡然處之,那麼我們就解脫了。
2.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有無得失的念頭:人總喜歡患得患失,有則歡喜,無則煩惱;得則高興,失則悲傷。一心繫於有無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脫的。
3.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這世間加諸我們身上的拘束、障礙,以一個解脫者的心靈觀之,無論是多大的拘束、障礙,他都不當作是一種困難。過去寒山問拾得如何面對逆境,拾得說: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省煩惱。
再大拘束、障礙,都不會困擾一個解脫者的心靈。
4.生命的解脫,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一樣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脫者和不解脫者對生老病死的感受不一樣。沒有信仰者,對生則喜,面臨老死時的那種驚惶、恐怖、顛倒真是難以言喻;對解脫者而言,他的感受就是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樣的實相。
《景德傳燈錄》記載唐代的龐蘊,已能預知時至,有一天,在入寂之際,叫女兒到屋外看看太陽是否已臨正中,好準備如時往生。女兒看了幾次都說「太陽還沒有到正中」,龐蘊不相信,親自跑到外面觀看,回來時,他的女兒已在他的座位合掌坐化。龐蘊笑著說:「這個丫頭倒比我先走了!」於是他只好臥化。兒子在田裡鋤地,聽說父親往生了,就丟下鋤頭立化,龐婆見他們個個都走了,也留下一偈而去:「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古德們因有看破生死的智慧,所以能超脫、自在的往生,譬如隋朝的惠祥法師是手捧著佛經跪化;布衲禪師讀契嵩禪師追悼詩後投筆往生;古靈神贊禪師問弟子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做『無聲三昧』?」弟子們回答不知道﹐神贊禪師把嘴巴緊緊一閉就死了。在笑談間解決了生死大事,這是何等的豁然、達觀,這不正是解脫了嗎?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歷程,生固然可喜,老、病、死也未嘗可悲;如同一年當中季節的變換,寒暑的更替,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又開始,生命的延續也是如此。因此,不必害怕死亡,死亡是生死流轉的自然現象。只要平時行為端正,積極從善,就能具備往生善道的資糧;只要現在能淨化自己,就能邁向美滿幸福、無人無我、無量無邊、常樂我淨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