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有超過3分之1的企業考慮使用AI徵才,但因可能暗藏就業歧視,也有侵犯隱私、違法解僱疑慮,勞動部正研擬訂定指引。學者認為,台灣AI人權落後,法律保障不足,不該浪費時間訂沒有強制力的指引,應該立法解決。
據勞動部台灣就業通「2024 AI世代求才條件大調查」,3%的受訪企業已使用AI作為面試工具,34.3%的企業考慮使用,但國外經驗顯示用AI篩選履歷可能衍生爭議。亞馬遜2014年建立AI自動化招聘分析系統,以過去10年聘僱資料來訓練AI,選出前5名候選名單,但卻因男性獲聘居多,導致AI篩選結果嚴重偏好男性,亞馬遜因而在2018年停止用AI篩選履歷。
此外,不少企業透過側錄軟體、生物特徵識別、大數據分析等AI技術與科技設備監控員工工作績效,有侵害勞工隱私疑慮。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指出,AI監控涉及勞工人格權與個人資料保護,呼籲政府研擬適當的保障措施。
AI究竟會不會取代人類而引爆失業潮?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預測,未來5年隨經濟前景疲弱、企業擴大採用人工智慧技術,近25%的職場工作將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