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少閎
工作的空檔,我拾起一本先前讀過的書隨意翻看。
第114頁, 那是詩人也斯以〈獻一朵玫瑰〉為題的小文章。
我停在這裡,並不是被文章的題目吸引,而是早先我在這兩頁的篇幅裡,用了不同顏色的筆畫了底線,且在頁面空白處寫了密密麻麻的眉批。頁面上,手寫的文字與印刷體字相映成趣好不熱鬧。
當時寫下的眉批看似對作者說話,也像自言自語。例如「談內在心靈還好,談大道理不好」、「未附上人名的英文原文,讀者不知道作者說的是誰,不過他似乎不在乎這個 」等等。
整篇文看了一遍,似懂非懂。不過,我倒是在其中讀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段落,「是不是這世界已經到了這麼一個地步:每個人連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害怕了?害怕流露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要千方百計掩飾,就要以為表露感情是一種軟弱的行為了 ?」我喜歡這段文字,一點都不擔心是不是真懂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也斯也曾在引用他人的詩句之後幽默地說:「也許你會說它們本來的意思不是這樣!這倒是不要緊的,我們便來一次斷章取義吧 。」我知道如果我也來個斷章取義,也斯先生應該也不會介意的。
有趣的是,稍後我在文章的倒數第二行發現此文的題目,它就藏在一首詩裡面。 我在詩行的空白處寫了「 作者將此詩擺在文末,有何特別意思嗎?它與此文有何關聯?」這是我當下的疑惑,我誠實的記錄下來了。
我還寫下「本文談了一些事,並不限於玫瑰(甚至與玫瑰無關)。所以題目不是用來設限內容的。就像「木村武之」是一篇文章的題目 ,內容談的是友誼,當然可以談的很多,不限於木村武之了。」
我真誠地寫下看了這篇文章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