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酷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音樂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晚期的瑞士。當時,一些手工藝匠開始使用齒輪與彈簧等機械裝置,來製作一種能夠自動演奏音樂的小型裝置。這些裝置最初被稱為「音樂鐘」。
音樂鐘是音樂盒的前身,主要就是由齒輪與彈簧等機械裝置組成,能自動演奏一些簡單的曲目。
這些音樂鐘通常被製作成精美的小盒子或小物品,如鑰匙扣、煙灰缸、手表等,可以裝飾房間或佩戴在身上。它們通常是用木材或金屬製成,表面鍍有鍍金或其他金屬,並裝飾著美麗的圖案與浮雕。
誕生瑞士 演進至今
儘管最初的音樂鐘只能演奏一些簡單的旋律,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音樂鐘的製作技術不斷改進,愈來愈多的功能被加入其中,最終演變成了現代的音樂盒。
世界上第一台音樂盒是由瑞士蒂埃芒內的安托万·法夫爾(Antoine Favre)製作的,製作於1796年左右。這台音樂盒由齒輪、梳狀音梳及較小的樣板組成,能夠自動演奏多個曲目。據說這台音樂盒是由法夫爾作為禮物贈送給當時的貴族。
這台音樂盒引起眾人的興趣,並激發了瑞士製造商進一步發展音樂盒的熱情。從那時起,瑞士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音樂盒生產國之一,而音樂盒也成為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奢侈品,廣泛用於裝飾、禮物贈送與音樂愛好者的收藏。
音樂盒從一開始的手工藝術收藏品,現在已經演進成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消費品,產業的變動幾經劇烈的演進,有著極大的改變。目前仍然在生產音樂盒的知名廠家,主要只有瑞士REUGE、日本日電產三協、中國韵升及台灣協櫻。
音樂盒曾經一度達到年需求量接近一億台的成績,但現在的年需求量已萎縮至4千萬台左右。
技術演進 經典美音
最早的音樂盒通常只能演奏一首簡單的旋律,通常由鋼片或銅片製成的音梳與一個裝有彈簧的音筒組成。當音樂盒上發條後,彈簧開始旋轉,使得音梳上的齒牙滑過音筒上的凸點,從而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盒的製作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從最初的手工製作到後來的工業化生產。現代的音樂盒不僅具有更高的音質,而且還加入電子技術與數位技術,能夠播放更複雜的曲目,並且方便使用。
音樂盒所能演奏的歌曲種類繁多,但有一些歌曲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它們是傳統的、受歡迎的以及經典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音樂盒歌曲:《幸福頌》(“Joy to the World”)、《晨禱》(“Morning Prayer”)、《藍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卡門》(“Habanera” from Carmen)、《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雪絨花》(“Edelweiss” from The Sound of Music)、《莫斯科郊外的晚上》(“Evening Bells”)、《達科他之歌》(“Dakota”)、《天鵝湖》(“Swan Lake”)、《我和你》(“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音樂盒的價格受到材料、品質、製造年分等因素的影響,而有些稀有的音樂盒更是可以拍賣到天價。
現代的音樂盒也有了不少創新,例如可以連接手機播放音樂、自動演奏樂器等功能,讓音樂盒變得更加多樣化與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