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如何吸引兒童興趣是門課題。圖為小朋友參觀台北美術館。圖/邱德祥
【本報綜合報導】許多展館要求安靜、不奔跑、不喧嘩,家長帶著精力旺盛的孩子逛展壓力山大。去年一名策展人帶孩子參觀高雄市立美術館,孩子拿出平板要臨摹展覽畫作遭義工制止,網友得知留言指責高美館對兒童不友善,而台灣正在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首要任務得把兒童需要放在核心位置。
許多家長發現,展覽設計高度常超出孩子的視線範圍,展覽文字介紹較深奧,孩子無法理解,入場沒多久,藝術美感都還沒體會,孩子就吵著想離開,也降低文化普及性。
誘發孩子興趣
美館經營課題
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呈現,如何引發兒童的好奇與興趣一直是門課題,在兒童出現奔跑或者音量較大的狀態時,如何勸導,也成為美術館經營的一門學問。
北美館教育服務組長熊思婷表示,當孩子出現奔跑時,義工溝通的語調相當重要,如規勸時加上語助詞「不要奔跑哦」,讓聽者感受較親切、降低家長壓力,也能有效改善觀展行為;參觀前可先告知孩子,美術館是需要小聲說話的場域。
展品高度調矮
敘事口吻也改
國家兒童未來館「資源建置計畫」評審委員王長華說,「兒童友善博物館」使用「友善」一詞,隱約暗示兒童是次等的地位;而使用「共融」一詞,更能準確形容新世代博物館必須把兒童和大人放在同等地位的世界趨勢。
她透露,正在規畫中的兒童未來館,不僅將兒童的需求放在核心地位,還可望引進參與式設計,讓兒童設計自己的博物館,成為「兒童和大人一起設計的博物館」。
到底博物館展示的畫作高度應該多高?參觀博物館理所當然必須「保持安靜」?過去這兩個問題有以大人為核心思考的標準答案,但隨新世代「共融」價值的崛起,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答案。
走進台博館鐵道部園區的陳澄波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展「走揣・咱的所在」,習慣逛畫展的觀眾會發現,裡頭畫作高度矮了一點。陳澄波長孫陳立栢說,該展油畫高度調降至畫中心線為一百三十七公分,此一高度對成人來說不致造成觀賞障礙,對台灣兒少觀眾卻是最佳視角。
十多年前,以故宮為首的博物館,陸續提供兒童版語音導覽,讓兒童只要戴上耳機,就能在正館和大人一起看展覽;故宮助理研究員劉家倫說,故宮正館的「華麗魔法屋──故宮的洛可可珍藏」,從展示設計、說明、展櫃高度到敘事口吻,都是專為孩子設計。
孩子觀點新穎
借鏡國外經驗
台史博前館長王長華說,許多博物館兒童導覽員死背成人博物館員的解說文字,並未以兒童的觀點消化,劉家倫說,也有不少兒童義工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與介紹展品,兒童獨特而具創意的觀點,常比成人義工更受觀眾歡迎。
而國外則更早就重視兒童看展問題。二○一六年,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館長找兒童擔任策展人,最終招募六十九位六至十四歲兒少,經半年博物館專業培訓後,兒童挑選許多從未展示的文物,其中一大展區「扮演英雄」,孩童從神話和歷史中挑選出來的英雄,也跟傳統英雄價值大不相同。
加拿大學者莫妮卡(Monica Eileen Patterson)說,孩子既無社會化的既定思考模式、也比成人更具想像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用他們的眼光看展品,往往能為成人帶來新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