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是政治情緒的演武場。三月二十五日立法院夜審兩項公投案,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持枴杖敲打桌面,杖斷打傷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手肘。徐委員指柯總召情緒崩潰,斷杖是職場暴力。
隔天民進黨團開記者會,加碼羞辱國民黨委員獐頭鼠目、尖嘴猴腮,是天天做壞事的小子;稱立法院祕書長周萬來是周亂來,把周的著作摔在地上;還說他黨委員是賣國鬼、俗仔。用動作、叫罵宣洩政治情緒,創造出情緒政治的意境後,眾委員再起立高喊大罷免大成功。
情緒政治(Emotional Politics)是利用憤怒、恐懼、侮辱、嫌惡、暴力等手段操控輿論,誘惑支持者產生同感,能影響選民抉擇和政府政策。
選舉是情緒政治的戰場,各黨互攻貪腐、違法濫權、不修私德,指對手引戰害民或親中賣台,煽惑選民循情緒投票,而非理性選擇。
大選年,美國總統川普給競爭對手拜登取瞌睡喬、中國喬、奸詐喬、軟弱喬、貪腐喬等綽號,催化選民嫌惡情緒,竟逼得拜登退出大選,失去連任機會。選舉結束,情緒政治本可趨平淡;可是川普不然,他指責歐亞盟友占美國便宜,叫嚷應讓美國優先和再偉大,煽動支持者憤怒情緒,而接受他高關稅卻可能導致通膨的政策。
去年初大選後民進黨繼續執政,因輸了立法院席次,總統得票率四成,皆未過半;乃醞釀大罷免,接續大選情緒政治的餘脈。
行政院藉在野黨審查總預算,刪、凍若干業務費,下鄉宣講在野黨癱瘓政府;立法院通過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行政院說業務沒劃分,將來會沒錢繼續原有惠民政策。
更重磅的情緒操作是抗中保台。去年初迄今,中國大陸常態化戰備警巡,搭配軍演,機、艦、海警船均迫近台灣口岸。四月一日大陸東部戰區通告,動用陸海空和火箭軍兵力,演練要域要道封控課目。
四月前賴政府國安會議已定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祭修法反滲透、反統戰、恢復軍審等十七條口諭,兩岸緊張陡然升高。藉恐懼不安的情緒,凝聚支持者防衛意識。
其實立法院通過的預算總額為歷年最高,凍結的預算只要部會提出說明和申請,即可恢復使用。行政院若預籌業務分割,財劃法並無窒礙;政院若不作為,才有癱瘓之虞。
同理緩解兩岸緊張,絕非只有備戰敵對勢力一途;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很好商量,中華民國民選體制運行順暢,美日也對台友善。
可見情緒政治操作的憤怒、恐懼、焦慮,是為大罷免型的全民投票添柴加油,並不在乎處理與人民生計攸關的實質問題。
政治須溝通協商,定良制良策處理公眾事務。可是當下政黨意識分歧,社群分裂對立,執政者未行彌合措置,還反向醜詆;益證長遠的理性策略,已不如大罷免的短效收割戰術更為當局所愛。
台灣正面對強鄰大陸和美國強權,大陸志在復興中華,讓台灣回歸中國;美國認為台灣有錢,可榨取資源並牽制中國。
當家本就不易,如炫耀權力、放縱情緒以打破制衡而卸下種種束縛,會讓團夥貪得無厭,讓狂人當道。持家領導的責任,首應克制情緒,平衡法理、權力與意志,理性思辨政策後,團結民力,建立秩序;如仍炒短線耍弄情緒政治,陷台灣於內耗,必定憤事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