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執政後,長期由自由派人士主導的美國高校面臨衝擊,政府動輒以削減聯邦經費施壓高校,要其「自我審查」。
據報導,二月間全美有近兩百所高校在官網刪除了「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的政策內容,哥大、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等名校都赫然在列。
川普政府對校園展開攻擊,摧殘學術自由,有些學校無可奈何,不得不屈從,導致有的教授選擇出走,逃離自主地位有淪喪之虞的高校。
高等教育學府是美國自由主義的大本營,也是極端保守派的眼中釘,川普視其如寇讎,再度執政後展開清洗。哥倫比亞大學被視為支持巴勒斯坦「抗議主力」,三月初,川普政府取消了對該校一年四億美元的聯邦合同和撥款,提出條件,訂下三月二十日的最後通牒。
三月二十一日,哥倫比亞大學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包括口罩禁令、嚴格審查學術及錄取政策、頒布新的紀律程序以及立即著手審查中東相關課程。
新政策還包括嚴格的示威規範,明確禁止在教學樓及大學活動所需的其他場所舉行抗議示威活動。政府要求哥大答應的條件,還包括全面改革招生政策、賦予校園警察更多權力,將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科系置於「學術接管」之下等九項,只有如此才能與政府開啟恢復經費的談判。哥大代理校長對政府做出明顯讓步,引起強烈抨擊,他只好辭職以逃避責難。
美國有名望的學校一直堅持大學脊梁要硬,面對聯邦政府施壓的行動從不動搖,確保學生擁有完整的自主權,絕不在校園自治和學術自由委曲求全。
面對川普政府的脅迫,一些學校不得不屈從,以免聯邦補助經費被砍。三月間《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指,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將政府最近對哥大的攻擊比喻為一九五○年代的「紅色恐慌」,遺憾的是,美國高校「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川普投降」。
大學是新思想的發祥地,也是進步價值的鼓吹者與實踐者,富於理想性。美國大學過去致力於此,不受政府箝制;但在極端保守派眼中,自由派掌控的大學嚴重破壞美國傳統價值。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嫌疑的人與事、為某種族的學生設立獎學金、讓跨性別學生運動員參與女子運動比賽、對少數族群學生申請入學的優待、中東研究容許對以色列做負面解讀等「進步」政策,現在都被政府視為大逆不道。高校除非不在意聯邦撥款,否則只能順從,因此懦弱成為大學普遍的對策。
大學一旦屈從於政府,必使政治的黑手伸進校園,自主地位與學術自由受到貶抑,理想性隨而大打折扣。
美國大學一向以不受政治羈縻為傲,現在卻必須向現實低頭,招來諸多後患。
台灣自從三十年前倡議校園自治之後,多以美國大學為榜樣,逐漸擺脫政治的操控。所以,七年前台灣大學校長遴選遭受政府干擾,各方多不以為然,致使政府不得不縮手,大學的脊梁得以挺住。
美國大學現在受政治霸凌,毋寧是悲慘的趨勢,已具大學自主意識的台灣,更應以此為鑑,有所砥礪,避免陷入相似的處境中。政府與大學都應以確保校園自治及學術自由為念,官方確實節制,校方堅定不移,共同維護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