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輻射後會發光 未來可應用高輻射環境 新型電池 核廢料轉化電能

編譯/韋士塔  |2025.04.05
803觀看次
字級
核能幾乎不會排放任何溫室氣體。圖/法新社、取自NASA官網、俄亥俄州大網站
閃爍晶體能把核廢料的輻射轉換成電能。圖/法新社、取自NASA官網、俄亥俄州大網站
核電池能在太空中運作。圖/法新社、取自NASA官網、俄亥俄州大網站
全球約10%的能源需求由核能滿足。圖/法新社、取自NASA官網、俄亥俄州大網站
核電池可在高輻射環境下運作。圖/法新社、取自NASA官網、俄亥俄州大網站

編譯/韋士塔

核電在電力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美國來說,核電約占所有電能的20%。核電在產生電力的過程中幾乎不排放溫室氣體,但放射性廢物的問題至今難解,也成為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近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一種新型電池,能夠將輻射轉換成光,接著再轉換為電能。

研究團隊指出,傳統的核電廠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但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相當棘手。因此,研究小組提出了一項利用閃爍晶體(scintillator crystal)的創新解決方案。閃爍晶體是高密度材料,吸收輻射後會發光;主持這項研究的俄亥俄州大核子工程師雷蒙.曹(Raymond Cao)解釋,閃爍晶體暴露於伽馬輻射時會發光,隨後光能被內建的太陽能電池捕獲並轉化為電能。這種機制類似屋頂太陽能板的工作原理,但針對的是核廢料釋放的高能量輻射。

研究團隊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核反應堆實驗室測試小型的原型電池,體積約4立方釐米。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放射性來源,分別是銫-137和鈷-60。銫-137是從使用過的核燃料中提取的主要裂變產物之一,而鈷-60則是核激活產物。

研究小組發表於《光學材料:X》(Opt ical Materials: X)期刊的報告數據顯示,使用銫-137時,電池能夠產生288納瓦的功率。當使用強度更高的鈷-60時,電池的功率輸出達到了1.5微瓦,已足供啟動小型感測器。

儘管初步的測試成果尚未達到家庭和電子設備所需功率,但研究團隊仍相當振奮;他們表示,只要使用合適的電源,這些設備的功率將可提升。研究人員發現,電池的功率輸出與所選用的閃爍晶體的組成、形狀和大小密切相關。更大的晶體體積能夠吸收更多的輻射,進而將額外的能量轉換為更多的光線,這直接影響到太陽能電池的發電能力。更大的表面積同樣有助於提高電力的產出。

這種新型電池,未來主要的應用領域是高輻射環境,以及太空、深海探索的核系統。研究團隊也強調,儘管這種電池使用的伽馬輻射穿透力約為正常X光或CT掃描的百倍,但這些電池本身並不含放射性材料。此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俄亥俄州大機械與航空工程學研究助理奧克蘇茲(Ibrahim Oksuz)指出,研究團隊將致力於擴大電池結構,以產生更大的瓦數,持續擴大應用範圍。

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將自然界中被視為負擔的核廢料轉化為有價值的能源資源;這不僅是能源的再利用,也是處理核廢料的有效方式。核電池的概念展現巨大潛力,許多專家認為,這種新型技術在未來的能源生產和感測器產業將占有一席之地。

這項創新技術不僅能更有效地利用核能,還可以為環境友好的能源解決方案開闢新的道路。隨著相關技術進一步提升,這些電池或許將成為未來能源生產的重要一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