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珊
唐朝詩人把梨花當作春天的象徵,岑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詩句,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落淚之美,猶如「梨花一枝春帶雨」,惹人憐愛。
然而日本平安朝才女清少納言卻認為,梨花「無甚魅力可言」。因當時日本崇唐,白居易更是「文宗」,人人爭學白居易詩文,清少納言也只能自認慧根愚鈍,覺得唐人以梨花入詩文,「總還是有些道理的吧」。
唐朝人為何偏愛梨花?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談及梨之藥用及種類的同時,亦間接告訴了我們中國各地多種梨樹的事實:「昔人言梨,皆以常山真定、山陽巨野、梁國睢陽、齊國臨淄、巨鹿、弘農、京兆、鄴都、洛陽為稱,蓋好梨多產於北土,南方為宣城者為勝。」
國人與梨樹朝夕相處,日久生情,梨花自然被知識分子賦予了文化的意義,形成美的境界,就如日本人喜愛櫻花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