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治平三年(一○六六),宋英宗趙曙下達了一道詔令,任命殿中丞(有名銜而無職事的閒官)蘇軾在館閣就職。
宋英宗還在藩王府時,就聽說了蘇軾的大名,所以想按照唐朝的慣例,將他召入翰林擔任知制誥(負責起草皇帝文告的官員)。當朝宰相韓琦說:「蘇軾擁有過人才能,以後必然會為朝廷所用。關鍵在朝廷要先培養一段時間後再任用他,那麼,人們就不會有意見了。現在突然起用他,恐怕天下人未必都能認可,反而可能讓蘇軾因此受累。」
宋英宗於是想讓蘇軾擔任起居注(記錄皇帝言行的官員),韓琦表示,起居注與知制誥性質相近,不可立刻授予,建議宋英宗在館閣(掌管圖書、編修國史之官署)中選擇一個與皇帝比較靠近的職位給他,並召蘇軾進行面試。
宋英宗對韓琦的建議有所質疑:「不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才能,才需要對他進行面試,像蘇軾這樣的人,又怎麼需要呢?」然而韓琦依然表示必須這樣做才合適,於是宋英宗便召蘇軾進宮面試。過了兩天,歐陽修將這些經過告訴蘇軾,蘇軾回以:「韓公果然是愛人以德呀!」
這是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鑒‧宋史》中講述的一段故事。文中提到的蘇軾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宋八大家」的稱號都不足以反映他對在中國文化史的重大影響。
單就藝術而言,蘇軾近乎全才,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乃至美食等,都有獨創性的貢獻。並且跟一些藝術大家身後方才聲名大顯不同,他在世時即已聲震朝廷,因此宋英宗登上帝位後,就趕緊想將他攏絡到身邊──對皇帝來說,讓更多能人為己所用,不只是一種實際的需求,也是自身感召力、吸引力的體現。
可就在宋英宗打算委以重任時,宰相韓琦卻敲了破鑼:蘇軾過人的才能少有人能相比,但立刻將他提拔到高位卻未必合適。接著他又反對讓蘇軾擔任起居注,並建議宋英宗在給予蘇軾館閣的職位前,先進行面試。在皇帝與一般人心裡或許會想:蘇軾可是難得的才子,難道就不能走簡易程序?
韓琦這樣做,其實自有他的道理。他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強調「程序」的重要性,也避免「任人唯親」的議論;否則,不但會遭到不懷好意之人的攻訐,更要命的是,可能由此開啟不按規矩用人的惡例。此外,這樣的做法也不符合韓琦「天下為公」的心懷,或者說「愛人以德」的堅持──亦即按照相同的道德標準去愛護、幫助他人,而這無疑是一位心胸坦蕩、正直無私的當朝宰相應該做的。
由此也能看出,歐陽修對韓琦「純正而質直」的評價,非常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