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宏〈水泥動物園〉重現1970、1980年代常見於校園、戶外空間的水泥動物塑像。圖/邱承宏與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現正推出全新教育計畫「靜‧物」,以「靜物」為主軸,展出九組藝術家涵蓋繪畫、雕塑、錄像與空間裝置等多元形式作品,其中,邱承宏的〈水泥動物園〉將長頸鹿、老虎、貓熊等動物塑像帶入北美館戶外空間,引發社群媒體熱烈討論。
北美館表示,展覽由館內策展人王瑋婷策畫,透過「物與物的關係」、「時光定格」與「物的再創造」三個子題,引導觀眾探索藝術家如何運用構圖平衡、凝結時間與情感,讓尋常的靜物在嶄新視角中,展現更多未曾想像的可能。
在「物與物的關係」子題中,前輩藝術家郭柏川的〈蘋果與花布〉色彩飽滿鮮明,融合後印象派、野獸派的用色及精神,不僅展現對家鄉台南燦爛陽光的回應,西方油彩顏料與中式宣紙的結合,成為思索東西融合的代表作品。
「物的再創造」中,邱承宏作品〈水泥動物園〉重現一九七○、一九八○年代常見於台灣校園、公共遊樂空間的水泥動物塑像,樸拙的造型及表情,曾經是許多觀眾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