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or EPI
環境績效指數
當環保人士正為如何追蹤即將來臨的環保災難(to track imminent envi-ronmental disasters)而搞得焦頭爛額、束手無策之際,也許可以向當年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前老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Roosevelt )的做法取經。當時美國沒有廣泛的基準(broad measure)來衡量美國經濟正在成長或即將崩盤,老羅斯福總統因此請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設計一套評估美國經濟績效的公定標準,也就是現在的 gross national prod-uct或GNP(國內生產毛額)。
環保人士的GNP就是「環境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or EPI),是由耶魯大學法律與研究中心和哥大國際地球科學資訊網路中心共同研製出來的。EPI旨在廣泛評估世界環境挑戰,及個別國家如何回應,並把一個國家的環境活動壓縮為一個簡單的量尺:最環保的(the greenest)是100分到最不環保的(the least green)為0分。
但正如GNP或它的前身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國內生產總額),EPI仍不夠準確。這項環境指標涵蓋現有25項重大類別,從漁業到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林業到水質,從不同角度,評估一個國家的環境對人類和動植物是否健康。其中有些數據,像碳排放量,拜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20年的辛苦耕耘,數據很完備;有些則不但數據薄弱,而且結構鬆散。
但EPI仍是目前評估各國在搶救環境的戰爭中最完善的指標。一如預期,根據耶魯和哥大一月發表的結果,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那些富有的小國排名最高;兵凶戰危的非洲窮國排名墊底。但國家大小及貧富差距,不見得和環境表現成正比或反比。
據「新聞周刊」最近所發表全球清理環境表現最好和最差的成績單中,特別舉中國為例,指在同一收入群組15國中,中國表現最差,還不如越南。和其他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ies )及成長壓力(growth pressures)相當的東南亞鄰國相比,中國在保護自然棲息地(habitat)上表現略優,但在工業污染上表現最差。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全面衝擊很糟,不管是空污及水污染排名都很差,城市的煤灰水平很高,乾淨飲用水也不普及。唯一值得稱許的是北京的森林復育(re-forestation)似乎有些成效。令人意外的是,根據EPI量尺,美國的表現在其同收人群組(its income class)中,也就是全球收入最高的百分之十國家群中的表現並不好,是倒數第三,主要是碳排放量嚴重。一如中國,其主要禍首是太依賴燃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