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癌症自1982年起,已連續42年居我國10大死因首位,根據衛福部「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死亡人數5萬3126人,較2022年增加1199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27.6人,上升2.2%。另外,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占8成7,死亡率前3名為肺癌、肝癌、大腸癌。
國健署表示,政府積極推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及肺癌篩檢。去年接受癌症篩檢服務約481.9萬人次、陽追率達85.4%,發現癌前病變及罹癌人數高達6萬。
癌症發生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易被忽略,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可及時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早期診療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國健署指出,定期篩檢提高存活有實證,以大腸癌為例,透過篩檢發現的個案中有93.4%為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未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癌個案中,僅26.9%為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
研究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若在篩檢後超過6個月以上再做大腸鏡檢查,得到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可達2倍。
自今年元旦起,政府擴大4大癌症的公費篩檢年齡範圍,並新增HPV病毒的公費檢測,符合資格就能參加免費癌症篩檢。
針對癌症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國健署開啟「主動追陽」模式,由院所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並依民眾就醫意願協助妥適安排。
此外,昨天是世界結核病日,根據最新統計,去年結核病新案發生率預估為6222人,自過去20年至今,累積降幅達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