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邱怡菁
中午去吃館子,聽到喀嚓喀嚓的剪刀聲,轉頭看到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年輕的爸爸耐心地用剪刀,將碗裡的麵條剪成約每段三公分長度的小麵條,媽媽則是將爸爸剪好的麵條賣力地用嘴巴一口口吹涼,要餵兒子吃。兒子大約是幼稚園大班的模樣,像是在研究國家大事般地盯著手機,皺著眉頭,對著慈母遞過來的麵條,不耐煩的說,很燙我不要吃。
冷冷的天,這對年輕夫妻為了服侍兒子吃中餐,面前的餐點都來不及吃,湯麵從蒸騰的氣焰逐漸冷卻成冰冷的湯水。我不禁開始思考,做父母的該如何做好教與養的責任,才不會到最後變成用力過頭而白忙一場?
回憶我小時候吃東西時,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用剪刀為我處理過任何食物,筷子不記得是幾歲學會使用的,若麵條太長就直接用嘴巴咬斷,或用筷子將麵條捲成一捲來吃,麵條自己捲著吃,過程還真的很有趣。如果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或地上,媽媽會叮嚀我要自己清理。我為了不要事後花大把時間清理,所以在吃飯的時候會特別注意清潔。
年紀再大一點,開始能處理更多事情時,父母親會讓我洗自己的制服和餐盒。由於得自己洗衣服,我在學校就一改粗魯的行為;從前吃東西總是會有醬汁不小心滴在胸前,但現在制服得自己清洗,在吃著有湯汁的食物時,就會格外注意不要噴濺在衣服上,以免留下難以清洗的汙漬。
餐盒偶爾也會有忘記拿出來清洗的時候,在熾熱的夏季,若忘了洗,可謂是巨大的災難。打開便當蓋子就像在開獎,不知道裡面的食物殘渣會給你什麼樣撲鼻氣味,作為迷糊腦子的餽贈。
在從前老師會體罰學生的年代,任何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有可能挨老師的鞭子。班上有同學忘了帶學用品,一通電話打回家,就有擔心孩子挨打的父母立刻十萬火急地送來學校門口。我的父母從來沒為我的錯誤買單,收拾善後的永遠是我的手掌心,承接老師熱呼呼的藤條。在幾次承擔健忘的後果後,我學會負起責任,晚上睡前會再三檢查書包,設定好鬧鐘,早早起來吃早餐,準時走路上學。
隨著時代變遷,孩子們做錯事不一定非得用體罰才能得到教訓,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學會為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卻是永遠不能推諉的教育。學齡前的幼兒可以讓他們學習自己把玩具收回整理箱,小學生要能準時完成功課,而不是凡事都由父母親打電話跟老師求情以避免處罰,國高中生在使用電子用品的時間與規範,父母親都必須適時介入管教……國小階段淘汰的是父母不管的孩子,國高中階段淘汰的是父母管不動的孩子,大學階段淘汰的是無法自律管好自我的孩子。
該讓孩子學習的事情,父母不要搶著替孩子做,這樣會讓他們喪失學習及摸索嘗試的機會。做好稱職的父母,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而是要有智慧將教養的事用對力氣。猶如考試明明就要考課本的第五章節,而你偏偏瘋狂準備一到四章,就算將章節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漏,也無法將考題答對,因為完全讀錯章節,用錯了力氣。
無論時代怎麼改變,人性永遠不會變。一個團體,小從家庭大到國家,能不能順利的運作,與每個人內心是不是有責任感把自己該完成的事情做好,有絕對的關係。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該盡責任,教導他們承擔該年齡該負起的責任,並且試著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未來孩子才能漸漸承擔責任與義務,做個真正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