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珊 將台灣女性影展推向國際

文/Dennis Huang  |2025.03.15
1088觀看次
字級
黃玉珊在母校美國紐約大學舉辦台灣女性影展。圖/黃玉珊提供
1985年黃玉珊(左1)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與資深電影人邱順清(中)、導演曹依寧(右1)合影。圖/黃玉珊提供
2023年台灣女性影展首度在巴黎舉辦。黃玉珊(第2排右2)。圖/黃玉珊提供
2024年《念念眷村》首映,右起監製謝小韞、導演黃玉珊、企業家及文學紀錄片製作人童子賢、導演陳堯興合影。圖/黃玉珊提供
2000台灣女影在紐約巡展。圖為活動海報。圖/黃玉珊提供
1993年首屆女性影展,當年曾掀起許多話題。圖/黃玉珊提供
初入行跟著李行導演拍片,累積許多經驗。圖/黃玉珊提供

文/Dennis Huang

「女性電影」狹義上是由女性導演拍攝的電影,廣義則是從女性觀點出發、拍攝的影片。

與電影結下不解因緣

1960年代台灣影片中,強調女性善良、溫柔、順從……等柔性特質,如中影「健康寫實」電影中的《蚵女》、《養鴨人家》。

後來的台灣新電影,則多了很多文學作品改編的女性電影,像是:《殺夫》、《看海的日子》,以及強調以女性為主軸的作品,如:張艾嘉主導的《十一個女人》電視電影、黃玉珊的《雙鐲》等,讓不同世代的台灣女性,有了不同的樣貌。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玄奘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的黃玉珊,主要教授影視編導、電影文化、女性電影、紀錄片、電影史和評論。她所執導的電影或紀錄片,曾征戰國內外影展,獲獎無數。

文學女性是創作主軸

1976年從政大西洋語文學系畢業後,黃玉珊先在《藝術家》雜誌從事編輯工作,因緣際會認識李行導演,便自薦到片場實習,先後跟隨李行導演,參與《汪洋中的一條船》、《早安台北》、《原鄉人》……等片的拍攝。

憑著一股對電影的熱愛,1980年黃玉珊赴美留學,獲得美國紐約大學的電影藝術碩士學位。在美期間,並導演完成第一部紀錄片《朱銘》。

1980年代台灣帶動一波文學改編電影的熱潮,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的黃玉珊,在拍完中影的《落山風》之後,連續拍攝了《雙鐲》、《牡丹鳥》、《插天山之歌》、《真情狂愛》等劇情片,及紀錄片《朱銘》、《池東紀事》、《鍾肇政文學路》、《海燕》、《建築師修澤蘭》等作品,影片大都與文學、女性及歷史議題相關。

念念文學與念念影像

2020年,黃玉珊與陳堯興聯合執導《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試圖留住被塵封已久的眷村文學。即便當時各地眷村,房舍荒廢、住戶凋零,然而黃玉珊認為:眷村是1950年到1980年代,台灣確實存在的事實,不容忘記,也不該忘記。

「我在大學時代,就曾參與余光中老師和朱西甯老師主持的霧社文藝營。」在《念念眷村》片中,黃玉珊訪問多位老中青三代,有過眷村記憶的作家,包括:齊邦媛、司馬中原、張默、瘂弦、白先勇、袁瓊瓊、朱天心、蘇偉貞、封德屏和張啟疆……透過他們的記憶,建構那個克難年代裡,有情感、有歡樂、也有淚水的故事。

開辦女性影展及講座

1993年,黃玉珊與當時的女權運動者李元貞、王蘋、張小虹、丁乃菲……共同發起「女性電影藝術展」,台灣開始有了以「女性」為主題的影展。

剛開始,受限於資金,規模不是很大,但黃玉珊和一群女權運動先驅,仍本著一腔熱忱,努力藉由國際女性工作者拍出的各類風格電影,與感興趣的觀眾分享及探討。

幾年下來,台灣女性影展集結了一批喜歡看藝術片的觀眾,數年後活動漸具規模,於是大夥兒決定籌辦「台灣國際女性影展(Women Make Waves Film Festival)」,其後雖然身分轉為顧問,但在繼任者推動下,始終不改初衷,活動至今仍年年熱烈舉辦。

消弭影像教育城鄉差

2000年網路泡沫化年代,時任「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首任理事長的黃玉珊,努力建構女性影展線上網站,開始拓展與國際女性影展交流。隔年起,更展開女性影展全國巡迴活動,成為全台首創巡迴舉辦的影展。

黃玉珊和夥伴們努力連結地方戲院、社區、校園及藝文場所共同辦理放映,期望推廣性別平權和影像美學遍及全國,藉此消弭影像教育城鄉差距。

「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更於2004年,轉型為全國性的「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致力於全方位女性影像推廣工作,積極出版書籍刊物、發行影音作品、建置網路資料庫、提供教學資源,也豐富國內電影及性別研究資源……

培養女性新影視人才

近年,學會更著手辦理各類型工作坊,如紀錄片培訓營、策展人培訓班、實驗電影工作坊、編劇工作坊等,鼓勵女性創作者透過鏡頭,勇敢創作發聲。

身為台灣女性影展草創人之一,支撐黃玉珊30年來堅持不懈的力量,就是來自於對女性電影的熱愛。黃玉珊說,優秀的電影與文學之間十分密切相關,她希望盡一己之力,培養更多新一代的影視專業人才。

「台灣女性電影一路走來,每年都有不同、多元的題材,女性影展也以穩定堅毅的態度,每年以議題式影展的方式,推動女性影像反思……」黃玉珊認為,隨著時代轉變,女性議題也翻天覆地變動著,女性影展必須更具引領思維和前瞻性。

台灣女影30年 法國女影發光

「我們一直想把台灣女性影展推到歐洲,巴黎是其中的重點城市。」黃玉珊說。在2023年台灣女性影展創辦30周年前,連結法國女性影展的契機終於出現了。

當時,法國女性影展來函邀請台灣參展,黃玉珊和台灣女影團隊,決定將台灣的女性電影、性別議題、兩性平權演變過程……在法國女權界、影視界舖展開來。

其實在此之前的5、6年,黃玉珊就與法國女性影展前副主席、西蒙波娃中心前主任妮可.費瑞(Nicole Fernandez Ferrer)談過台法合作的可能性,可惜當時資源與時間都無法配合,只得暫時擱置,直到2023年才因緣具足。

黃玉珊說,法國「台灣女性電影展」的片單,不是由單一策展人決定,而是慎重的成立選片委員會討論推薦,再由入選的導演自行挑選作品,因此面向多元、世代跨距大,為展現台灣各種文化生活的融合,也特別規畫「台灣婦運攝影展」單元,使影展多了回顧與批評的意義與空間。

法國台灣女性電影展還規畫兩場論壇,邀請台灣和法國影像工作者、學者,探討「女性主義與電影製作」與「女性主義批評與電影」。

黃玉珊說:「我們這些台灣不同世代的女性導演,讓法國觀眾頗為驚豔。像鄭淑麗的前衛藝術、已故人類學家胡台麗的婆家故事、李靖惠的紀錄片、陳潔瑤的原住民……不同世代的台灣女性影像,沒有創作限制、自由創作,讓國際看到台灣女性導演的多元性和歷史推進。」

事實上,台灣女性電影展從最初就帶有女性主義色彩,談法律、性平、情欲、家暴等,旗幟鮮明。「就如影展英文名Women Make Waves(女性創造浪潮)。台灣女性影展的尖銳度與韌性,在亞洲終是走在最前面的。」黃玉珊不悔30年來的辛勤推動,對於女性影展能開出如此豐盛的花朵,感到欣慰又滿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