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鴞 淺山鄰居流離游移中

文/李育琴 |2025.03.09
810觀看次
字級
飛行中的草鴞。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草鴞偏好以100公分高左右的草地做為繁殖棲地。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隱身草叢間的草鴞。圖/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草鴞有張呆萌可愛的蘋果臉。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南沙崙農場發現的草鴞幼雛。 圖/取自沙崙草鴞現況調查報告
瀕臨絕種的保育類草鴞,全台數量可能不足500隻。圖/維基百科
歪著臉看人的草鴞,十分可愛。圖/國家地理頻道

文/李育琴

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學者經過10年研究後發現,「草鴞」這種台灣2008年即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貓頭鷹,全台僅餘158對,2025年,研究團隊將再次進行全台草鴞的評估,了解數據是否有變化。

「草鴞」是台灣唯一棲息在平原草地、非森林性的地棲型貓頭鷹,棲地雖然離人類居住空間很近,但由於晝伏夜出的習性不易觀察,早期保育人士推估:全台僅有100隻或300~500隻,雖被列為一級保育動物,卻始終缺乏大規模研究和調查。

既近又遠的附近鄰居

為明暸台灣草鴞的實際數量有多少,大致分布在哪些區域?數量稀少而瀕危的原因為何?也希望提出基礎科學數據,據以提出相應的保育措施,嘉義大學、屏科大從2015年開始,分別以人工監測和衛星追蹤,進行南部和中部地區草鴞族群監測。

「草鴞離我們人類非常近,但某種程度也可以說離我們很遠。」嘉義大學生態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最近在林保署屏東分署舉辦的「深入淺山國土綠網特展」講座中指出,因為夜行性、隱密性,草鴞這種鳥很難調查,一般人也不知道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草鴞為生存被迫南移

從歷史紀錄中可明確知道:全台灣都有草鴞分布,只是數量不多。早期草鴞主要出現在中部地區,但近年調查發現,中部已較少看到,南部的淺山平原、河川高灘地,成為草鴞主要的棲息環境。中部地區的草鴞數量變少,是否因為環境變化所造成?值得更多關注。

為了解草鴞的分布和生殖習性,蔡若詩表示,自2015~2021年間分別以人工監測和衛星追蹤等方法,進行南部和中部地區草鴞族群監測,評估結果全台約有158對,約300多隻草鴞,這個數據符合過往保育人士的推測。2025年也將再次進行全台草鴞的評估,了解數據是否有變化。

四處遷徙覓喜好棲地

此外,為進一步了解草鴞白天在哪裡睡覺?晚上又會到哪裡覓食,使用什麼樣的棲地?蔡若詩透過衛星發報器的定位資訊,發現草鴞日棲地經常選在軍事基地、廢耕農地等草生環境,而且會頻繁移動,尤其在非繁殖季時,草鴞成鳥的移動距離很大。

蔡若詩說,草鴞很可能是為了尋找配偶而移動,一旦配對成功,就會停下來進行繁殖。至於草鴞非繁殖季日棲地的農地樣態,多為長期休耕的廢耕地,或草生栽培的果園等。

一般來說,草鴞偏好以100公分左右的高草地作為繁殖棲地,也常利用軍事基地,兩棲地環境占總利用的70%,剩下的30%則選擇棲息於農田、果園與魚塭等環境。

離家後再遠也想重返

而衛星定位的資料,透露出許多草鴞不為人知的祕密。例如某隻在高雄機場獲得救傷的草鴞,原先野放至台南草生地,沒想到這隻草鴞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慢慢飛回了高雄,說明牠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

另外,有一隻草鴞在非繁殖季時,總是一睡醒時就直飛海岸旁的魚塭,大半時間待在魚塭堤岸附近,再回到日棲地休息。蔡若詩解釋,「草鴞並不吃魚,可能是魚塭附近有不少老鼠,讓牠日日奔赴。」

棲地破碎後重建不易

從草鴞使用的棲地特性可以發現,接近自然的魚塭、鹽田、農田果園,都是草鴞可以利用的地方,也就是潛在的覓食棲地。當沿海的魚塭蓋上光電板,農地重畫進行開發或蓋上光電板,都可能對一級瀕絕的草鴞生存環境造成影響。

棲地喪失和劣化使草鴞生存空間愈來愈少,是台灣草鴞面臨的最大威脅。近期台南沙崙農場再度面臨科學園區開發案,衝擊草鴞重要棲息環境,引發十多個環團發聲反對。

接納共同居住的生物

蔡若詩認為,原本農場是利於草鴞的良好環境,一旦整體環境被破壞,即使規畫保留一塊草地進行棲地補償,怎麼說面積都太小,也不一定能獲得草鴞青睞遷徙。從近年南部科學園區的開發過程可見,草鴞棲地的破碎化更加嚴重,不是很好的做法。

「我們其實就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裡,這些生物跟我們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要生存,牠們也要。」蔡若詩鼓勵民眾一起參與保育行動,從認識周遭環境、關心生態議題做起,協助野生動物棲地的改善,支持友善農產品、有理念的NGO,或加入公民科學家等,藉由個人的實際行動協助改善環境,與野生動物共存。

(本文原載於「環境資訊中心」)



成立「草鴞保育聯盟」

有張呆萌可愛蘋果臉的東方草鴞,民間俗稱「猴面鷹」,是台灣特有亞種的瀕臨絕種保育類神祕猛禽,但因為與人住得太近,其習慣棲地嚴重喪失,還被迫生活在老鼠藥、鳥網的陰影下。

東方草鴞外型可愛,眼神又帶點靈性,前胸呈淡黃毛色,後背則帶有深淺不一的咖啡色斑駁花紋,是台灣已知12種貓頭鷹中,體型偏中大的貓頭鷹,主要以鼠類為主食,每年9月至隔年5月為繁殖季。

東方草鴞晝伏夜出,又多生活在隱密草叢中,鮮為人見,也讓牠蒙上一層神祕面紗。為更積極展開東方草鴞的保育行動,農業部林務局於2022年,串連中央、地方與民間等多達24個單位,共同簽署《草鴞保育聯盟合作宣言》,宣告「草鴞保育聯盟」正式成立。

《草鴞保育聯盟合作宣言》列出5大保育行動綱要,包含「維護及營造繁殖及覓食棲地」、「降低非刻意獵捕導致的傷亡」、「降低鼠藥及其他毒物中毒情形」、「掌握族群趨勢,增加必要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知識」、「提升關鍵地點以至於全國民眾對草鴞保育的認知與支持」。



活動資訊

深入淺山國土綠網特展

即日起至3月30日在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展出,內容呈現林保署近年推動國土綠網的過程和成果,另有溼地與農業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案例,展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間的平衡。

特展將展示在高屏地區的農田、溪流、溼地到森林,透過生態廊道串聯自然棲地的保全、復育及營造,支持食蛇龜、穿山甲、水雉、草鴞、陸蟹等物種的生存。

展覽期間也邀請專家進行生態講座,接下來還有屏東陸蟹、水雉和紫斑蝶等主題的講座,邀請民眾到場看展覽、聽演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