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平
國曆三月五日或六日,當太陽過黃經三四五度為「驚蟄」,此時天空出現雷聲,萬物逐漸孳生茂盛。
每年大約農曆十月以後,便不會再打雷。進入嚴冬季節,草木枯乾,昆蟲與小動物都躲進土裡或在石縫中蟄伏,準備度過寒冷的冬天。隔年農曆二月初,天地中的陰陽氣息頻繁接觸,大地激盪變化,產生閃電與隆隆雷聲,當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後,就會紛紛從土裡、石縫中爬出來。
因為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所以,這個節氣就被定名為「驚蟄」。
古代稱驚蟄為「二月節」,即二月的節氣,標誌著仲春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表示甦醒、復甦,此時節大地春回,萬象更新,昆蟲與小動物開始活動。春雷乍響,喚醒了大地,春天的氣息開始萌發,在春雨滋潤下,新芽初吐、春花綻放、萬物集結,呈現一片欣欣向榮。
驚蟄,也是人們要開始勞動了。春天是耕種的時節,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最佳時機,如唐人韋應物所寫的〈觀田家〉一詩,就有「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的句子。前兩句描寫驚蟄時節的自然景象,後兩句則是敘述農家從此時開始耕種。
據宋代范成大〈浮雲集〉中所載驚蟄的景象: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揚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稍缺處,畫樓人立。
描述了輕雷聲、鵓鳩鳥鳴、風急,氣候不穩定;溼冷天氣型態還在持續,有濃豔杏花開在牆角畫樓上,佳人獨立在花稍缺處,細細品賞著春日的杏花,亦是驚蟄中別有的風情韻味。
再如宋代陳允平的〈山房〉一詩: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台。
此際衣偏溼,燻籠著麝煤。
描述山房在明媚春日中開了四面窗,迎來雲雨一番,不僅是催花的雨,還有數聲驚雷;石凳上有蝸牛爬過的痕跡,螞蟻繞著山台行軍,天氣依然溼冷,於是用麝煤燻籠將衣服烘一下。展現了詩人的閒適心情,與驚蟄時節的溼冷天候相對應。
人與大自然相處久了,智慧也跟著提升,因而產生與驚蟄相關的諺語:
驚蟄聞雷米似泥:驚蟄當日響雷,表示這一年將風調雨順、稻穀豐收,米價因此相對低廉。
驚蟄鳥仔曝翅:驚蟄後氣溫升高,不但土中蟄蟲出動,鳥兒也飛出老巢,在樹枝上展翅晒太陽。
四季的變化充滿了奧妙,冬日酷寒,就該休養生息;春日回溫,春風輕拂、春雨輕灑,再加上平地一聲雷,就像好戲開鑼,也像文章的序言、樂章的前奏、出發的號角、寺院裡的晨鐘,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驚蟄時節,也讓我們擾動一下我執故念,啟動身心靈,不再墨守舊念陳規;就像春暖花開的同時,亦有溼冷風雨急雷之變化,只要勇於迎接新思惟、新挑戰,必能擁抱春日,迎向嶄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