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節】驚蟄:萬物甦醒二月節

文/陳正平 |2025.03.06
208觀看次
字級

文/陳正平

國曆三月五日或六日,當太陽過黃經三四五度為「驚蟄」,此時天空出現雷聲,萬物逐漸孳生茂盛。

每年大約農曆十月以後,便不會再打雷。進入嚴冬季節,草木枯乾,昆蟲與小動物都躲進土裡或在石縫中蟄伏,準備度過寒冷的冬天。隔年農曆二月初,天地中的陰陽氣息頻繁接觸,大地激盪變化,產生閃電與隆隆雷聲,當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後,就會紛紛從土裡、石縫中爬出來。

因為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所以,這個節氣就被定名為「驚蟄」。

古代稱驚蟄為「二月節」,即二月的節氣,標誌著仲春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表示甦醒、復甦,此時節大地春回,萬象更新,昆蟲與小動物開始活動。春雷乍響,喚醒了大地,春天的氣息開始萌發,在春雨滋潤下,新芽初吐、春花綻放、萬物集結,呈現一片欣欣向榮。

驚蟄,也是人們要開始勞動了。春天是耕種的時節,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最佳時機,如唐人韋應物所寫的〈觀田家〉一詩,就有「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的句子。前兩句描寫驚蟄時節的自然景象,後兩句則是敘述農家從此時開始耕種。

據宋代范成大〈浮雲集〉中所載驚蟄的景象: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揚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稍缺處,畫樓人立。



描述了輕雷聲、鵓鳩鳥鳴、風急,氣候不穩定;溼冷天氣型態還在持續,有濃豔杏花開在牆角畫樓上,佳人獨立在花稍缺處,細細品賞著春日的杏花,亦是驚蟄中別有的風情韻味。

再如宋代陳允平的〈山房〉一詩: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台。

此際衣偏溼,燻籠著麝煤。



描述山房在明媚春日中開了四面窗,迎來雲雨一番,不僅是催花的雨,還有數聲驚雷;石凳上有蝸牛爬過的痕跡,螞蟻繞著山台行軍,天氣依然溼冷,於是用麝煤燻籠將衣服烘一下。展現了詩人的閒適心情,與驚蟄時節的溼冷天候相對應。

人與大自然相處久了,智慧也跟著提升,因而產生與驚蟄相關的諺語:

驚蟄聞雷米似泥:驚蟄當日響雷,表示這一年將風調雨順、稻穀豐收,米價因此相對低廉。

驚蟄鳥仔曝翅:驚蟄後氣溫升高,不但土中蟄蟲出動,鳥兒也飛出老巢,在樹枝上展翅晒太陽。

四季的變化充滿了奧妙,冬日酷寒,就該休養生息;春日回溫,春風輕拂、春雨輕灑,再加上平地一聲雷,就像好戲開鑼,也像文章的序言、樂章的前奏、出發的號角、寺院裡的晨鐘,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驚蟄時節,也讓我們擾動一下我執故念,啟動身心靈,不再墨守舊念陳規;就像春暖花開的同時,亦有溼冷風雨急雷之變化,只要勇於迎接新思惟、新挑戰,必能擁抱春日,迎向嶄新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