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台北的天氣一路從過年前延續到現在,總是天無三日晴地頻頻下雨又溼冷,讓我的心情都抑鬱了起來,幾乎整個冬天都處在提不起勁的狀態下,過年長假期間都待在家,也不想走春或打掃。
年後,我感到身心的不對勁,於是與伴侶進行一場專業的親密關係協談,協談師在最後提醒我「界線」的重要性。我在工作場域本是個懂得界線的人,一旦來到親密關係中卻變了樣,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卻又忍不住把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對方身上,造成關係緊張,常常像一刺就破的氣球一樣,總是讓人需要小心翼翼對待。雖然協談重點在伴侶之間,但透過協談師的描述,讓我想起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上述如爆破氣球般的緊張關係,最常在青少年家庭中出現。女兒參加的登山自學團中,曾有一位八年級的同學,每次來登山都很開心,但據媽媽描述,他只要一回家就臭著一張臉,而且十分不情願與父母待在同一個空間,所以媽媽出門,他才願意待在家,若是父母都在家,他不是外出就是關在房間裡。
當時,聽了這位同學的媽媽如此描述,大家都為父母感到不捨。然而,反觀孩子的叛逆也並非沒來由,父母加諸在他身上的期望,即使沒有特別強勢要求,但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可以感受到「我不是媽媽希望的樣子」,我們就常聽到這位家長當著大家的面說:「OOO活潑大方,是我們家XXX該學習的」,「AAA認真負責,如果我們家XXX 也能這樣就好。」
愈是親密關係,對這些言語中透露出的「我不夠好」更是敏銳,這種「既是為你好,又無形成為壓力」的期待,久而久之便成為關係的雙面刃。
這次協談師所說的界線,便是在提醒我,身為親密關係中的一方,我當然可以帶著誠懇的心,向對方說出自己想要被對待的方式,但其界線就在於,我們無權干涉對方實際的行動,換做是親子關係,就是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論是個性、樣貌,乃至於人生選擇。
這次的會談,不但讓我深刻反省自己常常無意中的越界言行,更讓我警愓自己不要在即將邁入的青少年親子關係中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