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身為家中有四名經鑑定確診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暨過動症)兒童的家長,我深深了解,多數人對於過動症的理解與知能不足。這並非站在高處自以為是睥睨群眾的言語,而是我過去就是一位對ADHD一無所知的母親,差點因為錯誤觀念,延誤孩子早期療癒的機會,且在第一個孩子確診後,還曾一度自認是為孩子好而抗拒醫療行為與長期處方箋介入。
但很幸運的,在台灣,因為有政府心理健康資源,所以我在很多時候被動的得到相關資訊,包含在公立圖書館隨機被訪問填寫的問卷調查中,首次察覺孩子可能的與眾不同;在幼兒園就讀期間,有衛福部人員入班觀課,初步觀察學齡前兒童有無潛在特殊教育需求;在孩子就醫鑑定後,有兒童心智專家給予就學諮詢等,還有在醫院種種特殊生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宣傳ADHD服務、多重障礙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小肌肉訓練等衛教的幫助,都是在我還是「特殊生新手素人媽媽」的階段時,給予了我很多做決策的背景知識支持力量。
我從孩子確診初期,希望能透過「努力」來替代「用藥」的無知,到現在可以坦然面對ADHD先天障礙,以及全然放心的讓孩子們每日固定服用醫師給予的長期處方箋用藥,就是因為得到衛福部政策及宣導的幫助。
而我也同時接觸到許多剛成為特殊生家長的父母,與我當時一樣對這個病症不了解,而聽信諸如:「哪有什麼過動症,小孩子哪有不皮的。」、「千萬不要給小孩吃過動症的藥,那個是乖乖藥,會讓小孩變遲鈍。」、「鞭子下去看他還敢不敢過動,會過動是因為爸媽太寵。」、「注意力不集中很多是因為Sugar high,不吃糖就沒事了。」等坊間謠言。
要知道,造謠容易闢謠難,長輩圖或群組錯誤資訊,在數位環境下傳播的速度就如光速,宣導關於健康的正確資訊都不及婆婆媽媽謠言快。
根據教育部二○二○年特資料顯示,高中以下教育階段占多數身心障礙人數比例,分別為學習障礙32.3%、智能障礙18.8%,及自閉症14.2%,由此可知,特殊生的數量已是不容忽視的族群,感謝衛福部的心理健康宣傳,讓家有特殊生的家長,擁有更多對疾病的理解,也創造群體社會更懂得因理解而包容不同族群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