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72歲林女士近期因腹痛血便就診,檢查發現6公分胃腸道基質瘤,甚至膽囊被結石塞滿。胃腸道基質瘤聽起來陌生,醫師提醒,台灣有較高發生率,若年長者出現腸胃道不適,應多加留意。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昨日介紹胃腸道基質瘤。她說,這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占所有腸胃道癌症約2%,好發於65∼69歲年長病人,但不到2%機率會發生在20歲以下年輕病人,年輕個案多與基因遺傳有關。
蔡欣恬引用一份跨國統計,數據顯示,包含台灣在內,香港、韓國與挪威有較高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9∼22人,至於美國及加拿大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7∼8人。
胃腸道基質瘤依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常見症狀有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